风绰佩珊珊。踏青解红人散,不耐日长闲。

贺铸宋代〕《步花间

凭陵残醉步花间。风绰佩珊珊。踏青解红人散,不耐日长闲。
纤手指,小金环。拥云鬟。一声水调,两点春愁,先占眉山。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珊珊踏青解红不耐日长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
风 [ fěng ]
◎ 古同“”,讽刺。
    绰 ( 綽 ) chuò/chāo
    绰 [ chuò ]
    1. 宽裕,缓:宽~。~~有余。
    2. 舒缓柔美:~约。~姿。~俏。
    3. 〔~号〕外号,诨名。
    4. 古同“”,吹拂,搅乱。
    绰 [ chāo ]
    1. 匆忙地抓起,拿起:~起一根棍子。
    2. 同“2”。
    佩 pèi《國語辭典》

    佩 [ pèi ]

    1. 古人系在腰带上的一种装饰品。如:「玉佩」。《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 之,杂佩以赠之。」也作「珮」。
    1. 系物在衣带或衣服上。如:「佩剑」、「佩玉」、「那警员身上佩带一把手枪。」《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吾少时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当得宝剑佩之。」
    2. 敬仰信服。如:「钦佩」、「敬佩」。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谢玉环刀等启〉:「垂光既深,铭佩更积。」
    珊珊 shān shān
    (1).玉佩声。 唐 杜甫 《郑驸马宅宴洞中》诗:“自是 秦 楼压 郑谷 ,时闻杂佩声珊珊。”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二折:“玉佩丁东响珊珊。”
    (2).形容风雨等声音。 唐 元稹 《琵琶歌》:“一弹既罢又一弹,珠幢夜静风珊珊。” 宋 辛弃疾 《临江仙》词:“夜雨南塘新瓦响,三更急雨珊珊。”
    (3).晶莹貌。 前蜀 韦庄 《白樱桃》诗:“只应 汉武 金盘上,泻得珊珊白露珠。” 宋 张孝祥 《鹧鸪天》词:“情脉脉,泪珊珊,梅花音信隔关山。”
    (4).高洁飘逸貌。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引 清 奇丽川 《和高青邱梅花》诗:“珊珊仙骨谁能近,字与 林 家恐未真。” 清 张诩 《摸鱼儿·吴门喜晤梦华》词:“堪喜处,是仙骨珊珊,久脱风尘苦。”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 竹子 乃淡妆雅服,玉骨珊珊,花灯晨夕,一上氍毹,令人心爽。”
    (5).缓慢移动貌,常用以形容女子步态。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三折:“步珊珊,环珮长;动霏霏,罗綺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一更向尽,有女子珊珊自草中出,手扶小树,低首哀吟。”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三章:“忽有古装夫人,珊珊来至吾前。”  ——《漢語大詞典》
    踏青 tà qīng
    亦作“蹋青”。 清明节前后郊野游览的习俗。旧时并以清明节为踏青节。 唐 孟浩然 《大堤行》:“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高柳岂堪供过客,好花留待蹋青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我尝清明上塚,见游女蹋青。” 柔石 《二月》二二:“我们举行一次踏青的旅行也好。”  ——《漢語大詞典》
    解红(解紅)jiě hóng
    词牌名。 后晋 和凝 所创。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与《赤枣子》《捣练子》《桂殿秋》诸词,字句悉同,惟平仄略异。 五代 和凝 《解红歌》:“百戏罢五音清,《解红》一曲新教成,两箇 瑶池 小仙子,此时夺却《柘枝》名。” 清 毛先舒 《填词名解》卷一:“ 解红 , 石晋 和凝 歌童也, 凝 为製《解红》一曲,初止五句,后乃衍为《解红儿慢》。”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散 sàn/sǎn《國語辭典》

    散 [ sàn ]

    1. 分离。如:「分散」、「离散」、「烟消云散」。
    2. 分布、撒出。如:「散播」、「散发」、「天女散花」。
    3. 排遣、抒发。如:「散闷」、「散心」。唐·杜甫〈落日〉诗:「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4. 解雇、解职。如:「遣散」。
    5. 逃走。《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散 [ sǎn ]

    1. 不自约束的。如:「懒散」。《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唐·杨倞·注:「散,不拘检者也。」
    2. 零碎、不紧凑。如:「散工」、「散沙」。
    3. 闲逸。如:「闲散」、「散官」。
    4. 杂乱、没有规则。如:「散乱」。《韩非子·大体》:「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
    1. 分开、解体。如:「队伍散了」、「头发散了」。
    1. 药粉。如:「胃散」、「药散」、「消暑散」。
    2. 姓。如周代有散宜生。
    不耐 bù nài
    不能。《礼记·乐记》:“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 郑玄 注:“耐,古书能字也。”
    (1).不能忍受。《南史·张敷传》:“ 文帝 令以后车载沙门往,谓曰:‘道中可得言晤。’ 敷 不奉詔,曰:‘臣性不耐杂。’” 宋 向子諲 《减字木兰花》词:“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教春光造次归。” 清 周亮工 《复何匡山书》:“其声呜呜,不耐愁人听。”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而种种可恶,令人不耐,所以突然辞职了。”
    (2).不愿意。 宋 余桂 《春日即事》诗:“半晴半雨春无準,燕怯轻寒不耐飞。”  ——《漢語大詞典》
    日长(日长)
    唐 杜甫 春远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唐 白居易 日长 日长昼加餐,夜短朝馀睡。
    金 李俊民 周昉内人图 其三 倦绣 不道春来添几线,日长只与睡相宜。
    元 赵孟頫 送杜伯玉四川行省都事 日长画省文书静,春近岷江雪浪奔。  ——《骈字类编》
    闲 ( 閑 閒 ) xián
    闲 [ xián ]
    1. 没有事情;没有活动与“”相对:游手好~。没有~工夫。
    2. 房屋、器物等放着不用:~置。~房。机器别~着。
    3. 没有事情做的时候:农~。忙里偷~。
    4. 与正事无关的:~谈。~人免进。~话。
    5. 栅栏。
    6. 防御: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