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白居易唐代〕《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菱叶荷飐荷花深处小船

菱叶(菱叶)
唐 白居易 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唐 温庭筠 寄湘阴阎少府乞钓轮子 篷声夜滴松江雨,菱叶秋传镜水风。
唐 崔橹 句 菱叶乍翻人采后,荇花初没舸行时。
宋 梅尧臣 得王介甫常州书 菱叶已枯镜面凉,月色飞上白石床。
宋 苏轼 临安三绝 其三 石镜 山鸡舞破半岩云,菱叶开残野水春。
宋 孔平仲 上巳饮于湖上 杨花轻欲下,菱叶细方生。
元 郭钰 和刘渊见寄 病看菱叶疑非我,饥啖松花似得仙。
元 王恽 近读夜永不寐等作觉清而颇寒吾恐伤中和而病吾子也因复继前韵假辞而薰炙之亦晁补之拟骚之遗意也 烛影红摇夜色侵,香添菱叶郁重衾。
明 高启 剡原九曲九首 其七 菱叶间荷花,风来秋飒飒。  ——《骈字类编》
萦 ( 縈 ) yíng
萦 [ yíng ]
  1. 缭绕:~回。~绕。~纡。~怀。
波 bō《國語辭典》

波 [ bō ]

  1. 水因涌流或风力振荡所产生的起伏现象。如:「水波」、「海波」。
  2. 比喻目光。如:「眼波」、「秋波」。《文选·宋玉·神女赋》:「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3. 物理学上指由弹性体振动所产生像波浪一样起落的现象。如:「音波」、「电波」。
  4. 永字八法之一。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也称为「捺」、「磔」。
  5. 量词。计算接续情势的单位。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6. 姓。如汉代有波俊。
  1. 跑。如:「奔波」。明·李翊《俗呼小录·卷一》:「跑谓之波。」
  2. 逃。《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齐˙王琰《冥祥记》:「苏峻之乱,都邑人士皆东西波迁。」《乐府诗集·卷二五·企喻歌辞·横吹曲辞五·四曲之一》:「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1. 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语助词,置于句中或句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心波学士!我愿为之,并不推辞,自有言语。」同「吧 」。

波 [ ​pō ]

  1. (一)​之又音。
荷飐(荷飐)
白居易曲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韵府拾遗 俭韵》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
风 [ fěng ]
◎ 古同“”,讽刺。
    荷花 hé huā
    莲的花。夏天开放,为红色或白色,有清香。 宋 欧阳修 《采桑子》词之七:“荷花开后 西湖 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緑盖随。”《红楼梦》第三一回:“ 翠缕 道:‘这荷花怎么还不开?’” 茅盾 《烟云》十一:“这时候,荷花已经开残,有了小莲蓬儿了。”  ——《漢語大詞典》
    深处 shēn chù
    很深的地方。例如:白云深处有人家;海洋深处的宝藏。
    内部。例如:心灵深处。  ——《漢語大詞典》
    小船 xiǎo chuán
    规模不大的船
    极轻的船。例如:在浪峰上小心驾驶我们的小船。  ——《漢語大詞典》
    通 tōng《國語辭典》

    通 [ tōng ]

    1. 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的。如:「水管不通了。」
    2. 流畅、畅达。如:「畅通」、「四通八达」、「你的作文写得不够通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残游记·第一回》:「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3. 顺利。如:「星运亨通」。
    4. 灵活、不闭塞。如:「圆通」、「开通」。
    5. 渊博。如:「通人」、「博学通儒」。
    6. 共同的。如:「好逸恶劳是一般人的通病。」《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
    7. 整个、全部。如:「通宵」、「通盘考量」。《孟子·离娄下》:「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1. 全、都。如:「通通上去」。《红楼梦·第二八回》:「他说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该罚!」
    1. 到达。如:「通到」、「通往」。《国语·晋语二》:「道远难通,望大难走。」
    2. 往来、交往。如:「通商」、「通航」、「互通有无」。《汉书·卷三七·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3. 报告、通晓。如:「通知」、「通报」。《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4. 明白、了解。如:「通晓」、「精通」。《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
    5. 男女间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如:「私通」、「通奸」。《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汉书·卷五五·卫青传》:「(郑)​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1. 熟悉某种事物的人。如:「中国通」、「万事通」、「数学通」。
    2. 量词:➊ ​计算文书、电讯的单位。如:「一通电话」、「三通电报」。➋ ​计算敲击钟鼓次数的单位。如:「擂鼓三通」。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