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甥 shēng《國語辭典》
甥 [ shēng ]
名- 称谓:➊ 用以称姊妹的孩子。《尔雅·释亲》:「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如:「外甥」。➋ 男子对阿姨、舅舅的自称。➌ 用以称外孙。《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汉·毛亨·传:「外孙曰甥。」
- 女婿。《孟子·万章下》:「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汉·赵岐·注:「尧以女妻舜,故谓舜甥。」
诗意(詩意)shī yì
(1).诗思;诗情。 唐 刘禹锡 《鱼复江中》诗:“客情浩荡逢乡语,诗意留连重物华。” 唐 朱庆余 《送吴秀才之山西》诗:“ 东湖 发诗意,夏卉竟如春。”
(2).诗的内容和意境。 元 朱德润 《凝香亭记》:“仍得 江 浙 行省参知政事 孛术鲁 公题其扁曰‘凝香’,用 唐 刺史 韦应物 诗意也。”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六:“诗意大抵出侧面。” 何其芳 《〈工人歌谣选〉序》:“总起来说,诗意似乎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来的、经过创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
(3).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殷夫 《放脚时代的足印》诗:“春给我一瓣嫩绿的叶,我反复地寻求着诗意。” 刘绍棠 《县报记者》:“想把它擦得窗明几净,映照着窗外那棵盛开的碧桃,一定会很富有诗意。”
(4).指作诗的方法。 清 郑珍 《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诗:“我诚不能诗,而颇知诗意: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固宜多读书,尤贵养其气;气正斯有我,学赡乃相济。” ——《漢語大詞典》
(2).诗的内容和意境。 元 朱德润 《凝香亭记》:“仍得 江 浙 行省参知政事 孛术鲁 公题其扁曰‘凝香’,用 唐 刺史 韦应物 诗意也。”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六:“诗意大抵出侧面。” 何其芳 《〈工人歌谣选〉序》:“总起来说,诗意似乎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来的、经过创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
(3).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殷夫 《放脚时代的足印》诗:“春给我一瓣嫩绿的叶,我反复地寻求着诗意。” 刘绍棠 《县报记者》:“想把它擦得窗明几净,映照着窗外那棵盛开的碧桃,一定会很富有诗意。”
(4).指作诗的方法。 清 郑珍 《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诗:“我诚不能诗,而颇知诗意: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固宜多读书,尤贵养其气;气正斯有我,学赡乃相济。” ——《漢語大詞典》
慕 mù《國語辭典》
慕 [ mù ]
动- 思念、想念。如:「思慕」。《孟子·万章上》:「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董西厢·卷一》:「一时间见了他,十分地慕想他。」
- 爱羡、敬仰。如:「羡慕」、「爱慕」、「仰慕」。《庄子·徐无鬼》:「蚁慕羊肉,羊肉膻也。」
- 姓。如宋代有慕洧。
两君(两君)
论语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兴左传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我之战国策谓皮相国曰以赵之弱而据之建信君涉孟 雠然者何也以从为有功也齐不从建信君知从之无功建信者安能以无功恶秦哉建信春申从则无功而恶秦秦合齐齐亡魏则有功而善秦故两君者奚择有功之与无功为知哉赵史记张耳陈馀传客有说张耳曰两君羁旅而欲附 难独立立赵后扶以义可就功乃求得赵歇立为赵王居信都社又陆贾传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为 稷计在两君掌握耳德宋史郭雍传坤之六五坤虽臣道五实君位虽以柔 不害其为臣故乾有两君德无两君坤有两臣德无两臣六五以柔居尊下下之君也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下也下下本坤德也黄中色也色之至美也裳下服也是以至美之德而下人也路荀子事两君者不容 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见赠诗 逄园绮笑问人两君解来一何好 ——《骈字类编》
读书(讀書)dú shū
(1).阅读书籍;诵读书籍。《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正是 王先生 的声音,原来 王先生 在读书哩。”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名-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名-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 姓。如漢代有要競。
-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动-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 姓。如晋代有在育。
存心 cún xīn
(1).犹居心。谓心里怀有的意念。《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赵岐 注:“存,在也。君子之在心者,仁与礼也。”《后汉书·列女传·班昭》:“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仁斯至矣。’此之谓也。” 金 胥鼎 《送弟恒作州》诗:“御物当存恕,存心要尽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他不服查帐,非但是有弊病,一定是存心不良的了。”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三章:“戏剧,不问剧作者存心如何,必然是影响人类的行为的。”
(2).专心;用心着意。《北齐书·文宣帝纪》:“始则存心政事,风化肃然,数年之间,翕斯致治。” 宋 苏轼 《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 鍔 存心三州水利,凡三十年矣。” 元 杨景贤 《西游记》第四出:“我不曾志意缝联,慇懃粧洗,存心织纫。” 元 柯丹邱 《荆钗记·议亲》:“且自存心奉母,何须着意求官!” 沙汀 《意外》:“而且,正如他所表白过的一样,他也存心认真读书,不问时事。”
(3).故意;蓄意。 老舍 《骆驼祥子》五:“二太太以为他这是存心轻看她,冲口而出的把他骂了个花瓜。”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今天正午我知道是她故意引这帮流氓进门,存心给我难堪。”沪剧《罗汉钱》第三场:“难道你存心同我作对啊?” ——《漢語大詞典》
(2).专心;用心着意。《北齐书·文宣帝纪》:“始则存心政事,风化肃然,数年之间,翕斯致治。” 宋 苏轼 《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 鍔 存心三州水利,凡三十年矣。” 元 杨景贤 《西游记》第四出:“我不曾志意缝联,慇懃粧洗,存心织纫。” 元 柯丹邱 《荆钗记·议亲》:“且自存心奉母,何须着意求官!” 沙汀 《意外》:“而且,正如他所表白过的一样,他也存心认真读书,不问时事。”
(3).故意;蓄意。 老舍 《骆驼祥子》五:“二太太以为他这是存心轻看她,冲口而出的把他骂了个花瓜。”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今天正午我知道是她故意引这帮流氓进门,存心给我难堪。”沪剧《罗汉钱》第三场:“难道你存心同我作对啊?” ——《漢語大詞典》
久 jiǔ《國語辭典》
久 [ jiǔ ]
副- 时间长远。如:「久违」、「久别重逢」、「久负盛名」。
- 经历时间的长短。如:「他出去多久了?」
- 旧的。《孔子家语·卷五·颜回》:「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 留、滞留。《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汉·赵岐·注:「久,留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