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园移春栽,芽孽粳粒大。

晁补之宋代〕《栽花招泗州叔父

春园移春栽,芽孽粳粒大。
东风日日吹,喷吐不暇裹。
杨梢青犹未,桃萼红尚可。
田蔬美已最,村醑醇亦颇。
少年慕立事,幸得能几个。
艰难合归来,茅屋聊共佐。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春园粳粒

春园(春园)
南北朝 庾信 咏园花诗 暂往春园傍,聊过看果行。
唐 乔知之 定情篇 相与游春园,各随情所逐。  ——《骈字类编》
移 yí《國語辭典》

移 [ yí ]

  1. 移转、搬迁。如:「移植」、「迁移」。《汉书·卷四九·鼌错传》:「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唐·李贺〈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2. 转变、改变。如:「移风易俗」、「移孝作忠」。唐·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3. 摇动。《礼记·玉藻》:「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唐·孔颖达·正义:「移谓靡迆摇动也。」
  4. 施予、赠送。《史记·卷一○四·田叔传》:「鞅鞅如有移德于我者,何也?」《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是以旃裘之王,胡貉之长,移珍来享,抗手称臣。」
  5. 去除。汉·王充《论衡·变虚》:「齐君欲禳慧星之凶,犹子韦欲移荧惑之祸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
  1. 一种官方文书的旧称,行文于平行的对等单位之间。《后汉书·卷七四·袁绍传》:「桥帽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诸司相质 其制有三:一曰关,二曰制,三曰移。」
  2. 姓。如汉代有移良。
春 chūn《國語辭典》

春 [ chūn ]

  1. 四季之首。自立春至立夏間,陰曆是正月、二月、三月,陽曆是三月、四月、五月。
  2. 年、歲。三國魏·曹植〈雜詩〉六首之三:「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3. 生機。如:「妙手回春」。
  4. 男女間相慕悅的情感。如:「思春」。《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5. 春色、喜色。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6. 東方。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
  7. 春,酒名。是春釀冬熟的酒。唐‧李肇《國史補》卷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1. 春日的。如:「春風」、「春雷」。
栽 zāi《國語辭典》

栽 [ zāi ]

  1. 种植。如:「栽树」、「栽花」。唐·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2. 安上。如:「栽牙刷」、「栽赃」。
  3. 跌倒。如:「栽跟头」。《红楼梦·第九六回》:「只见黛玉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
  1. 可栽种的植物幼苗。如:「桃栽」、「树栽」。
芽 yá《國語辭典》

芽 [ yá ]

  1. 植物初生的苗。如:「豆芽」、「麦芽」、「嫩芽」。唐·白居易〈种桃歌〉:「食桃种其核,一年核生芽。」宋·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初破芽〉词:「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2. 形状像芽的东西。如:「肉芽」、「银芽」。
  3. 姓。如春秋时邹有芽亶。
  1. 发芽。宋·欧阳修〈重赠刘原父〉诗:「而今春物已烂漫,念昔草木冰未芽。」
  2. 开始、发生。汉·蔡邕〈释诲〉:「神疾其邪,利端始萌,害渐以芽。」晋·江统〈函谷关赋〉:「遏奸宄于未芽,殿邪伪于萌渐。」
孽 niè《國語辭典》

孽 [ niè ]

  1. 非正室所生的儿子。如:「孤臣孽子」。《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夫负羁絷,执𫓧锧,从君东西南北,则是臣仆庶孽之事也。」汉·何休·解诂:「庶孽,众贱子,犹树之有孽生。」《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2. 灾祸。如:「灾孽」。《左传·昭公十年》:「蕴利生孽,姑使无蕴乎。」《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旱熯之灾,远被郡国;凶丑之孽,起于毂下。」
  3. 恶因、罪过。如:「孽障」、「造孽」、「罪孽深重」。《董西厢·卷三》:「多情彼此难割舍,都缘只是自家孽。」《红楼梦·第三一回》:「少作些孽罢!」
  4. 乱党、祸害。如:「余孽」、「妖孽」。唐·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淮右残孽,尚守巢窟。」
  1. 坏、祸。如:「孽种」、「孽根祸胎」。
粳粒
陆游雨中夕食戏作粳粒微红愧食珍蒋芽初白喜尝新  ——《骈字类编》
大 dà/dài/tài《國語辭典》

大 [ dà ]

  1.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3.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4.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5.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1.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2.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3. 很、非常。《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4.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1.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2.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3.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大 [ tài ]

  1. 至高無上的。清·江沅《說文釋例·卷上·釋字例·大》:「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通「太」、「泰」。

大 [ dài ]

  1. 參見「大夫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