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径萦纡而藤萝耸茂,茅茨幽迥而松菊争妍。

陈普宋代〕《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吾生复何之。
故园三径在,桃李不成蹊。
台榭荒凉已无忧,阶除寂寞人已希。
胡飘飘而不返,将役役以奚为。
丈夫不自量,处世宁堪悲。
省一朝之若是,悟百年之已非。
饭山曾是饿唐甫,首阳曾是饿夷齐。
名重天下何足比,利重天下何足奇。
觉利名之不昧,知贫贱而勿悲。
归去来兮归去来,长安纵好休徘徊。
足巾屏之行李,拂藜杖之尘埃。
杜宇知我意,声声苦相催。
故园行乐处,满地生苍苔。
归去来兮,闽山之巅。
山奇水秀,可以忘年。
水渺茫而法白,山排闼以争前。
昔年桃李,依旧成阡。
石径萦纡而藤萝耸茂,茅茨幽迥而松菊争妍。
盘餐三百口,食足二顷田。
吟且咏,乐且禅。
饱而嬉,困而眠。
心坦坦,腹平平。
正是故园行乐处,谁知此乐乐悠然。
东风起兮百草芊,缘杨飞絮杏花鲜。
蝶翅乱,鸟声喧。
翠欲黛,红欲燃。
归去故园行乐处,几阵南风入舜弦。
西风至兮鸿雁来,万物萧条景物猜。
虫声切,猿啸哀。
梧桐败,菊花开。
归去故园行乐处,清风明月好安排。
霜风凛凛雪花飞,村落无人猿夜啼。
泉酒冽,溪鱼肥。
燃兽炭,拨蹲鸱。
归去故园行乐处,竹外梅花三两枝。
红日三竿渔父去,云迷四野牧童归。
朝暮之情何已矣,四时之景已如斯。
已矣乎曷之,予知归去兮。
松菊候门而南山耸媚,花鸟欣迎而北岭喧呼。
悔知非之既晚,乐成赋以归欤。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石径萦纡藤萝茅茨幽迥松菊争妍

石径(石徑)shí jìng
亦作“ 石逕 ”。 山间石路。 南朝 宋 鲍照 《出自蓟北门行》:“鴈行缘石逕,鱼贯度飞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巖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嶇,人蹟裁交。” 唐 杜牧 《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三国演义》第一一九回:“马到山根断,兵来石径分。”  ——《漢語大詞典》
萦纡(縈紆)yíng yū
盘旋环绕。 汉 班固 《西都赋》:“步甬道以縈紆,又杳窱而不见阳。” 唐 白居易 《长恨歌》:“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縈紆登 剑阁 。” 宋 范成大 《惜交赋》:“玉宛转而不断兮,茧縈紆而连缕。” 明 宋濂 《〈剡源集〉序》:“及览先生之文,姿态横逸而连翩弗断;如通川縈紆,十步九折而无直泻怒奔之失。”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山水縈紆,萝蔦幽蔚。”  ——《漢語大詞典》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1.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1.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2.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1.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2.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1.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2.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4.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6.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7.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1.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3.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藤萝(藤蘿)téng luó
紫藤的通称。亦泛指有匍匐茎和攀援茎的植物。 唐 杨炯 《群官寻杨隐居诗序》:“寒山四絶,烟雾苍苍;古树千年,藤萝漠漠。” 明 唐顺之 《寓城西寺中杂言》诗:“堦寒鸣蟪蟈,庭古荫藤萝。”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于是别馆棊布,名园鳞次……门掛藤萝,墙封薜荔;疏篱鹿眼,长廊凤翅。” 艾青 《双尖山》诗:“千百条藤萝,顽强地互相攀缠。”  ——《漢語大詞典》
耸 ( 聳 ) sǒng
耸 [ sǒng ]
  1. 高起,直立:高~入云。~立。~拔。~峙。
  2. 惊动:~动。~人听闻。
  3. 聋:~昧(又聋又瞎,引申为昏聩)。
茂 mào《國語辭典》

茂 [ mào ]

  1. 繁盛、旺盛。如:「茂盛」、「茂密」、「根深叶茂」。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2. 丰盛优美。如:「图文并茂」。《楚辞·屈原·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士。」《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资质淑茂,道术通明。」
  1. 劝勉。《诗经·小雅·节南山》:「方茂尔恶,相尔矛矣。」通「懋」。
  1. 姓。如汉代有茂员。

茂 [ ​mòu ]

  1. (一)​之又音。
茅茨 máo cí
亦作“茆茨”。
(1).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墨子·三辩》:“昔者 尧 舜 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韩非子·五蠹》:“ 尧 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唐 钱起 《早渡伊川见旧邻作》诗:“村落通白云,茆茨隐红叶。” 清 侯方域 《明东平州太守常公墓志铭》:“公归而无居,乃居余之北村,茆茨数椽,意泊如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乃於园中筑茅茨,择美婢往侍。”
(2).指简陋的居室。引申为平民里巷。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不慕荣宦,身安茅茨。” 宋 苏轼 《内中御侍以下贺太皇太后年节词语》:“求贤审官,拔士茆茨之下。”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华察》引 陈卧子 曰:“ 子潜 清俭,似茅茨下人。”
(3).用以谦称自己的家。 唐 清昼 汤衡 《怀李司直纵联句》:“幽独何以慰,友人顾茅茨。” 宋 王安石 《寄阙下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但愿一门皆贵仕,时将车马过茆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仙》:“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饌,於理不当。茅茨不远,可便下榻。”  ——《漢語大詞典》
幽迥 yōu jiǒng
犹深远。《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 李善 注:“幽迥,遐远也。”《明史·隐逸传·倪瓒》:“所居有阁曰‘清閟’,幽迥絶尘。”  ——《漢語大詞典》
松菊 sōng jú
松与菊不畏霜寒,因以喻坚贞节操或具有坚贞节操的人。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唐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赠别》诗:“田园松菊今迷路,霄汉鸳鸿久絶羣。”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八:“ 陶潜 酷似 卧龙 豪,万古 潯阳 松菊高。”  ——《漢語大詞典》
争妍 zhēng yán
竞相逞美。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妬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宋 苏轼 《涵虚亭》诗:“水轩花榭两争妍,秋月春风各自偏。”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及登舟解缆,正当桃李争妍之候;而余则恍同林鸟失羣,天地异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