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天河白露明。
七夕天河白露明。
八月涛水秋风惊。
楼中恒闻哀响曲。
塘上复有辛苦行。
不解何意悲秋气。
直置无秋悲自生。
不怨前阶促织鸣。
偏愁别路捣衣声。
别燕差池自有返。
离蝉寂寞讵含情。
云聚怀情四望台。
月冷相思九重观。
欲题芍药诗不成。
来采芙蓉花已散。
金樽送曲韩娥起。
玉柱调弦楚妃叹。
翠眉结恨不复开。
宝鬓迎秋度前乱。
湘妃拭泪洒贞筠。
筴药浣衣何处人。
步步香飞金薄履。
盈盈扇掩珊瑚唇。
已言采桑期陌上。
复能解佩就江滨。
竞入华堂要花枕。
争开羽帐奉华茵。
不惜独眠前下钓。
欲许便作后来薪。
后来瞑瞑同玉床。
可怜颜色无比方。
谁能巧笑特窥井。
乍取新声学绕梁。
宿处留娇堕黄珥。
镜前含笑弄明珰。
菤葹摘心心不尽。
茱萸折叶叶更芳。
已闻能歌洞箫赋。
讵是故爱邯郸倡。
八月涛水秋风惊。
楼中恒闻哀响曲。
塘上复有辛苦行。
不解何意悲秋气。
直置无秋悲自生。
不怨前阶促织鸣。
偏愁别路捣衣声。
别燕差池自有返。
离蝉寂寞讵含情。
云聚怀情四望台。
月冷相思九重观。
欲题芍药诗不成。
来采芙蓉花已散。
金樽送曲韩娥起。
玉柱调弦楚妃叹。
翠眉结恨不复开。
宝鬓迎秋度前乱。
湘妃拭泪洒贞筠。
筴药浣衣何处人。
步步香飞金薄履。
盈盈扇掩珊瑚唇。
已言采桑期陌上。
复能解佩就江滨。
竞入华堂要花枕。
争开羽帐奉华茵。
不惜独眠前下钓。
欲许便作后来薪。
后来瞑瞑同玉床。
可怜颜色无比方。
谁能巧笑特窥井。
乍取新声学绕梁。
宿处留娇堕黄珥。
镜前含笑弄明珰。
菤葹摘心心不尽。
茱萸折叶叶更芳。
已闻能歌洞箫赋。
讵是故爱邯郸倡。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七夕 qī xī
农历七月初七之夕。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进行乞巧活动。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 九江 逢七夕,初弦值早秋。”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牵牛在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明 谢谠 《四喜记·巧夕宫筵》:“时当七夕,鹊渡银河。天上人间,良宵第一。”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又称七夕或女儿节。”参见“ 乞巧 ”。 ——《漢語大詞典》
天河 tiān hé
(1).即银河。《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 汉 郑玄 笺:“云汉,谓天河也。” 北周 庾信 《镜赋》:“天河渐没,日轮将起。” 唐 韦应物 《拟古》诗之六:“天河横未落,斗柄当西南。”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天上已布满了秋星,天河很低很亮。”
(2).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天高西一星曰天河,主察山林妖变。” ——《漢語大詞典》
(2).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天高西一星曰天河,主察山林妖变。” ——《漢語大詞典》
白露 bái lù
(1).秋天的露水。《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南朝 梁 江淹 《清思》诗:“白露滋金瑟,清风荡玉琴。”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二:“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 艾芜 《荣归》:“平野刚从叛乱里解脱出来,但危险和袭击,却还同秋风白露一道儿留着。”
(2).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阳历九月八日前后。《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鴈来。”《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唐 孔颖达 疏:“谓之白露者,阴气渐重,露浓色白。”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白露前雨》:“如雨在白露前一日,得稻一分。” 峻青 《海啸》:“眼下白露快要到了,麦子再不下种,过了节气,出不来苗,明春就抓瞎了。”
(3).茶的一种。 宋 杨伯岩 《臆乘·茶名》:“茶之所产,六经载之详矣,独异美之名未备…… 豫章 曰白露,曰白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四·茗》:“ 楚 之茶则有 荆州 之仙人掌、 湖南 之白露、 长沙 之铁色。”
(4).犹言陈述吐露。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不以真情状白露左右。” ——《漢語大詞典》
(2).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阳历九月八日前后。《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鴈来。”《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唐 孔颖达 疏:“谓之白露者,阴气渐重,露浓色白。”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白露前雨》:“如雨在白露前一日,得稻一分。” 峻青 《海啸》:“眼下白露快要到了,麦子再不下种,过了节气,出不来苗,明春就抓瞎了。”
(3).茶的一种。 宋 杨伯岩 《臆乘·茶名》:“茶之所产,六经载之详矣,独异美之名未备…… 豫章 曰白露,曰白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四·茗》:“ 楚 之茶则有 荆州 之仙人掌、 湖南 之白露、 长沙 之铁色。”
(4).犹言陈述吐露。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不以真情状白露左右。” ——《漢語大詞典》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動-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 神靈。如:「神明」。
-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