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明夷 míng yí
(1).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易·明夷》:“明夷,利艰贞。” 孙星衍 集解引 郑玄 曰:“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后因以比喻昏君在上,贤人遭受艰难或不得志。《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京房 《易传》曰:‘贤者居明夷之世,知时而伤,或众在位,厥妖鸡生角。’”《宋书·孝义传·龚颖》:“臣闻运缠明夷,则艰贞之节显;时属栋挠,则独立之操彰。” 唐 李白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诗》序:“ 仲尼 旅人, 文王 明夷,苟非其时,圣贤低眉。” 清 魏源 《定军山武侯祠》诗:“明夷自正志,艰贞蒙大难。”
(2).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我自伤心人不见,访明夷,别有英雄泪。”
(3).鸣鴺。叫着的鹈鹕。明,通“ 鸣 ”。《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 李镜池 通义:“明夷,借为鸣鴺。”一说,即鸣雉。见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4).指太阳下山。《易·明夷》:“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 李镜池 通义:“明,指太阳。夷,灭。”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顾道士〈夷夏论〉》:“初若登天,光被俗表,末如入渊,明夷辉沦。”
(5).鸣弓。谓拉弓发射。《易·明夷》:“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 李镜池 通义:“明夷,鸣弓。”
(6).大弓。《易·明夷》:“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李镜池 通义:“明夷,大弓。”
(7).东方之国,日出处。《易·明夷》:“ 箕子 之 明夷 。利贞。”参阅 李镜池 《周易通义》。 ——《漢語大詞典》
(2).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我自伤心人不见,访明夷,别有英雄泪。”
(3).鸣鴺。叫着的鹈鹕。明,通“ 鸣 ”。《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 李镜池 通义:“明夷,借为鸣鴺。”一说,即鸣雉。见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4).指太阳下山。《易·明夷》:“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 李镜池 通义:“明,指太阳。夷,灭。”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顾道士〈夷夏论〉》:“初若登天,光被俗表,末如入渊,明夷辉沦。”
(5).鸣弓。谓拉弓发射。《易·明夷》:“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 李镜池 通义:“明夷,鸣弓。”
(6).大弓。《易·明夷》:“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李镜池 通义:“明夷,大弓。”
(7).东方之国,日出处。《易·明夷》:“ 箕子 之 明夷 。利贞。”参阅 李镜池 《周易通义》。 ——《漢語大詞典》
用晦 yòng huì
(1).谓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易·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王弼 注:“藏明於内,乃得明也;显明於外,巧所辟也。”《旧唐书·卢钧传》:“ 河东军 节度使 卢钧 ,长才博达,敏识宏深。蔼山河之灵,抱瑚璉之器。多能不燿,用晦而彰。” 宋 曾巩 《王容季君墓志铭》:“学足以求其内,辞足以达其外,守之用刚,养之用晦。”
(2).指文意含蓄,耐人寻味。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於句外……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 浦起龙 通释:“晦之云者,意到而笔不到也。” ——《漢語大詞典》
(2).指文意含蓄,耐人寻味。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於句外……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 浦起龙 通释:“晦之云者,意到而笔不到也。” ——《漢語大詞典》
止 zhǐ《國語辭典》
止 [ zhǐ ]
动- 停住、不动。如:「适可而止」。《易经·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 达到、安住。《礼记·大学》:「止于至善。」
- 不准、阻挡。《左传·桓公六年》:「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静郭君不能止。」
- 居住。《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 脚。《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同「趾 」。
- 仪容行动、威仪。《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 打击柷的槌子。《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晋·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静的、不动的。《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 仅、只。如:「不止一回」。唐·杜甫〈无家别〉诗:「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
- 用于语尾,以加强语气。《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于是(於是)yú shì
(1).如此。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每发一书,则书百幅,择十之一用之。于是不胜其烦,人情厌恶。”
(2).亦作“ 于时 ”。连词。表示承接。《诗·周颂·我将》:“我其夙夜,畏天之畏,于时保之。” 郑玄 笺:“于,於;时,是也。早夜敬天,於是得安 文王 之道。”《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十一》:“公笑曰:‘可乎?’ 晏子 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三:“时有县令籍民间强壮者,悉令自卫乡里,无得他适,于是邻村亦不能侵暴邻村,一境独安。” 丁玲 《阿毛姑娘》第二章一:“不知男的说了一句什么话,于是女的就笑了。”
(1).在此。《穀梁传·僖公三十三年》:“ 百里子 与 蹇叔子 送其子而戒之曰:‘女死,必於 殽 之巖唫之下,我将尸女於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问之,则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宋 苏轼 《四菩萨阁记》:“有僧忘其名,於兵火中拔其四板以逃……而寄死於 乌牙 之僧舍。板留於是百八十年矣。”
(2).当时;其时。《左传·隐公四年》:“於是, 陈 蔡 方睦於 卫 。故 宋公 、 陈侯 、 蔡侯 、 卫 人伐 郑 。”《汉书·陈胜传》:“於是诸郡县苦 秦 吏暴,皆杀其长吏,将以应 胜 。”《新唐书·陈子昂传》:“时 高宗 崩,将迁梓宫 长安 。於是, 关中 无岁。 子昂 盛言 东都 胜塏,可营山陵。”《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五年》:“ 亮 帅诸军入寇,围 祁山 ,以木牛运。於是大司马 曹真 有疾,帝命 司马懿 西屯 长安 ……以御之。” 清 徐士銮 《宋艳·駮辨》:“於是 王仲巍 者久依 贯 。闻是而自诣 贯 识之。”
(3).如此。 宋 欧阳修 《〈牡丹记〉跋尾》:“ 君謨 之笔,既不可復得,而予亦以老病不能文者久矣。於是,可不惜哉!故书以传两家子孙。”
(4).连词。因此。《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史记·郑世家》:“ 郑 入 滑 , 滑 听命。已而,反与 卫 。於是 郑 伐 滑 。”《北史·宇文贵传》:“ 贵 马中流矢,乃短兵步鬭, 雄 大败轻走, 赵育 於是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田登 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清 杭世骏 《质疑·左传》:“又四凶之恶,漏网於 尧 ,而放流於 舜 ,於是先儒遂纷纷致疑。”
(5).语气词。犹焉。《公羊传·庄公八年》:“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於是。” 陈立 义疏:“於是与焉同义。《战国策·西周策》‘君何患焉’,《周本纪》作‘君何患於是’。此‘然后祠兵於是’即‘然后祠兵焉’。《管子·小问篇》‘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 莒 於是’,彼於是亦当作焉字解。” ——《漢語大詞典》
(2).亦作“ 于时 ”。连词。表示承接。《诗·周颂·我将》:“我其夙夜,畏天之畏,于时保之。” 郑玄 笺:“于,於;时,是也。早夜敬天,於是得安 文王 之道。”《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十一》:“公笑曰:‘可乎?’ 晏子 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三:“时有县令籍民间强壮者,悉令自卫乡里,无得他适,于是邻村亦不能侵暴邻村,一境独安。” 丁玲 《阿毛姑娘》第二章一:“不知男的说了一句什么话,于是女的就笑了。”
(1).在此。《穀梁传·僖公三十三年》:“ 百里子 与 蹇叔子 送其子而戒之曰:‘女死,必於 殽 之巖唫之下,我将尸女於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问之,则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宋 苏轼 《四菩萨阁记》:“有僧忘其名,於兵火中拔其四板以逃……而寄死於 乌牙 之僧舍。板留於是百八十年矣。”
(2).当时;其时。《左传·隐公四年》:“於是, 陈 蔡 方睦於 卫 。故 宋公 、 陈侯 、 蔡侯 、 卫 人伐 郑 。”《汉书·陈胜传》:“於是诸郡县苦 秦 吏暴,皆杀其长吏,将以应 胜 。”《新唐书·陈子昂传》:“时 高宗 崩,将迁梓宫 长安 。於是, 关中 无岁。 子昂 盛言 东都 胜塏,可营山陵。”《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五年》:“ 亮 帅诸军入寇,围 祁山 ,以木牛运。於是大司马 曹真 有疾,帝命 司马懿 西屯 长安 ……以御之。” 清 徐士銮 《宋艳·駮辨》:“於是 王仲巍 者久依 贯 。闻是而自诣 贯 识之。”
(3).如此。 宋 欧阳修 《〈牡丹记〉跋尾》:“ 君謨 之笔,既不可復得,而予亦以老病不能文者久矣。於是,可不惜哉!故书以传两家子孙。”
(4).连词。因此。《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史记·郑世家》:“ 郑 入 滑 , 滑 听命。已而,反与 卫 。於是 郑 伐 滑 。”《北史·宇文贵传》:“ 贵 马中流矢,乃短兵步鬭, 雄 大败轻走, 赵育 於是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田登 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清 杭世骏 《质疑·左传》:“又四凶之恶,漏网於 尧 ,而放流於 舜 ,於是先儒遂纷纷致疑。”
(5).语气词。犹焉。《公羊传·庄公八年》:“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於是。” 陈立 义疏:“於是与焉同义。《战国策·西周策》‘君何患焉’,《周本纪》作‘君何患於是’。此‘然后祠兵於是’即‘然后祠兵焉’。《管子·小问篇》‘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 莒 於是’,彼於是亦当作焉字解。” ——《漢語大詞典》
无妄(無妄)wú wàng
(1).指《易》卦“无妄”。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诗:“布卦求无妄,祈天愿孔偕。”
(2).谓邪道不行;不敢诈伪。《管子·宙合》:“奚谓当?本乎无妄之治,运乎无方之事,应变不失之谓当。”《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 宋 朱熹 集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3).指灾祸变乱。《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绸繆哲后,无妄惟时。” 刘良 注:“无妄惟时,当穷灾之时也。”《晋书·慕容垂载记》:“大王以命世之姿,遭无妄之运,迍邅栖伏,艰亦至矣。”参阅《易·杂卦》及 韩康伯 注。
(4).意外;不期然而然。《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汉 王充 《论衡·明雩》:“夫灾变大抵有二:有政治之灾,有无妄之变。” 宋 叶适 《滕季度墓志铭》:“而君以惯暇逢仓猝,整习遇草野,厌冠而返,可谓无妄之辱矣!”
(1).《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乾上。《易·无妄》:“无妄,元亨利贞。” 程颐 传:“无妄者,至诚也。”
(2).谓真实,真相。《庄子·在宥》:“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3).不测;意外。《汉书·谷永传》:“陛下承八世之功业,当阳数之标季,涉三七之节纪,遭无妄之卦运,直百六之灾阸。” 颜师古 注:“取《易》之《无妄卦》为义。”参见“ 无妄之灾 ”。
(4).必然。语出《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鲍彪 注:“无妄,言可必。” 清 戴名世 《书先世遗事》:“府君大怒曰:‘吾闻之,有无妄之福者必有无妄之祸。’” ——《漢語大詞典》
(2).谓邪道不行;不敢诈伪。《管子·宙合》:“奚谓当?本乎无妄之治,运乎无方之事,应变不失之谓当。”《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 宋 朱熹 集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3).指灾祸变乱。《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绸繆哲后,无妄惟时。” 刘良 注:“无妄惟时,当穷灾之时也。”《晋书·慕容垂载记》:“大王以命世之姿,遭无妄之运,迍邅栖伏,艰亦至矣。”参阅《易·杂卦》及 韩康伯 注。
(4).意外;不期然而然。《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汉 王充 《论衡·明雩》:“夫灾变大抵有二:有政治之灾,有无妄之变。” 宋 叶适 《滕季度墓志铭》:“而君以惯暇逢仓猝,整习遇草野,厌冠而返,可谓无妄之辱矣!”
(1).《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乾上。《易·无妄》:“无妄,元亨利贞。” 程颐 传:“无妄者,至诚也。”
(2).谓真实,真相。《庄子·在宥》:“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3).不测;意外。《汉书·谷永传》:“陛下承八世之功业,当阳数之标季,涉三七之节纪,遭无妄之卦运,直百六之灾阸。” 颜师古 注:“取《易》之《无妄卦》为义。”参见“ 无妄之灾 ”。
(4).必然。语出《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鲍彪 注:“无妄,言可必。” 清 戴名世 《书先世遗事》:“府君大怒曰:‘吾闻之,有无妄之福者必有无妄之祸。’” ——《漢語大詞典》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動-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 生命。如:「輕生」、「餘生」。
-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灾 ( 災 ) zāi《國語辭典》
- 「災 」的異體字。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始”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 人死:临~。送~。
-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 姓。
柰何 nài hé
同“ 奈何 ”。
(1).如何,怎样。《书·召诰》:“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柰何弗敬?”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江乙母》:“母曰:‘令尹非身盗之也,乃使人盗之。’王曰:‘其使人盗柰何?’” 唐 元稹 《赠乐天》:“莫言邻境易经过,彼此分符欲柰何?”一本作“ 奈何 ”。
(2).怎么办。《荀子·强国》:“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然则柰何?”《史记·留侯世家》:“ 良 曰:‘ 沛公 自度能却 项羽 乎?’ 沛公 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程师回》:“吾曹为此胡所累,命尽今日矣。柰何!”
(3).亦可迭用。 宋 欧阳修 《与王龙图书》之五:“昨日食数大杏,今日腮颊肿痛,针刺出血,不能常食。若此,是将柰何柰何?”
(4).为什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怀王 稚子 子兰 劝王行:‘柰何絶 秦 欢 怀王 卒行。’” 宋 叶适 《铨选》:“柰何举天下之大柄而自束缚蔽蒙之。”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董尚书》:“以我家势,虽日以银币为懽,犹恐未塞人望,柰何效清客行事耶?”
(5).无奈。 宋 范仲淹 《答安抚王内翰书》:“纵边患未息,而无长驱之害,亦足为御边之策;柰何将佐之中,少精方略。” 宋 范仲淹 《与省主叶内翰书》之二:“虽一身洁清,千古不昩,柰何邪正相激,速天下之祸, 汉 室亦从而亡之。” ——《漢語大詞典》
(1).如何,怎样。《书·召诰》:“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柰何弗敬?”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江乙母》:“母曰:‘令尹非身盗之也,乃使人盗之。’王曰:‘其使人盗柰何?’” 唐 元稹 《赠乐天》:“莫言邻境易经过,彼此分符欲柰何?”一本作“ 奈何 ”。
(2).怎么办。《荀子·强国》:“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然则柰何?”《史记·留侯世家》:“ 良 曰:‘ 沛公 自度能却 项羽 乎?’ 沛公 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程师回》:“吾曹为此胡所累,命尽今日矣。柰何!”
(3).亦可迭用。 宋 欧阳修 《与王龙图书》之五:“昨日食数大杏,今日腮颊肿痛,针刺出血,不能常食。若此,是将柰何柰何?”
(4).为什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怀王 稚子 子兰 劝王行:‘柰何絶 秦 欢 怀王 卒行。’” 宋 叶适 《铨选》:“柰何举天下之大柄而自束缚蔽蒙之。”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董尚书》:“以我家势,虽日以银币为懽,犹恐未塞人望,柰何效清客行事耶?”
(5).无奈。 宋 范仲淹 《答安抚王内翰书》:“纵边患未息,而无长驱之害,亦足为御边之策;柰何将佐之中,少精方略。” 宋 范仲淹 《与省主叶内翰书》之二:“虽一身洁清,千古不昩,柰何邪正相激,速天下之祸, 汉 室亦从而亡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