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
文自咸通後,流散不复雅。
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
高公在紫微,滥觞诱学者。
自此遂彬彬,不荡亦不野。
惜哉伤躁进,忤旨出阁下。
吾君登大宝,兑泽连霶洒。
均阳又淮阳,移徙曾不暇。
遂无牵复命,虚偶文明化。
何路得自新,赍志入长夜。
人谓责太深,终于郡司马。
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
高公在紫微,滥觞诱学者。
自此遂彬彬,不荡亦不野。
惜哉伤躁进,忤旨出阁下。
吾君登大宝,兑泽连霶洒。
均阳又淮阳,移徙曾不暇。
遂无牵复命,虚偶文明化。
何路得自新,赍志入长夜。
人谓责太深,终于郡司马。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因仍 yīn réng
犹因袭,沿袭。《三国志·魏志·程昱传》:“转相因仍,莫正其本。” 宋 王禹偁 《五哀诗》:“文自 咸通 后,流散不復雅,因仍歷 五代 ,秉笔多艷冶。” 郑观应 《盛世危言·治河》:“天下事因仍者易为功,创始者难为力。” ——《漢語大詞典》
历 ( 曆 歷 ) lì
历 [ lì ]
- 经过:经~。来~。阅~。~尽甘苦。
- 经过了的:~程。~代。~史。~来。
- 遍、完全:~览。~数(shǔ)。
- 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法。
五代 wǔ dài
(1).五个朝代。指 黄帝 、 唐 、 虞 、 夏 、 殷 。《礼记·祭法》:“此五代之所不变也。” 郑玄 注:“五代谓 黄帝 、 尧 、 舜 、 禹 、 汤 。”
(2).五个朝代。指 唐 、 虞 、 夏 、 商 、 周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殷五代之纯熙,绍 伊唐 之炎精。” 李善 注:“五代, 周 、 殷 、 夏 、 唐 、 虞 也。”
(3).五个朝代。指 夏 、 商 、 周 、 秦 、 汉 。《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评》“为法之弊,一至于此”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 大魏 之兴,于今二十有四年矣,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覩前车之倾覆而不改於辙迹。”
(4).五个朝代。 唐 称 梁 、 陈 、 齐 、 周 、 隋 为五代,是为前五代。《宋天圣二年隋书刊本跋》:“ 唐 武德 五年,起居舍人 令狐德棻 奏请修《五代史》。”注:“五代谓 梁 、 陈 、 齐 、 周 、 隋 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 唐 张询古 《五代新説》,则 梁 、 陈 、 北齐 、 后周 及 隋 为五代也。”
(5).五个朝代。 宋 以后称后 梁 、 后唐 、 后晋 、 后汉 、 后周 为五代,是为后五代。《宋史·太祖纪三》:“五代诸侯跋扈。”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 欧阳修 《五代史》, 梁 、 唐 、 晋 、 汉 、 周 也。” ——《漢語大詞典》
(2).五个朝代。指 唐 、 虞 、 夏 、 商 、 周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殷五代之纯熙,绍 伊唐 之炎精。” 李善 注:“五代, 周 、 殷 、 夏 、 唐 、 虞 也。”
(3).五个朝代。指 夏 、 商 、 周 、 秦 、 汉 。《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评》“为法之弊,一至于此”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 大魏 之兴,于今二十有四年矣,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覩前车之倾覆而不改於辙迹。”
(4).五个朝代。 唐 称 梁 、 陈 、 齐 、 周 、 隋 为五代,是为前五代。《宋天圣二年隋书刊本跋》:“ 唐 武德 五年,起居舍人 令狐德棻 奏请修《五代史》。”注:“五代谓 梁 、 陈 、 齐 、 周 、 隋 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 唐 张询古 《五代新説》,则 梁 、 陈 、 北齐 、 后周 及 隋 为五代也。”
(5).五个朝代。 宋 以后称后 梁 、 后唐 、 后晋 、 后汉 、 后周 为五代,是为后五代。《宋史·太祖纪三》:“五代诸侯跋扈。”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 欧阳修 《五代史》, 梁 、 唐 、 晋 、 汉 、 周 也。” ——《漢語大詞典》
秉笔(秉筆)bǐng bǐ
执笔。《国语·晋语九》:“臣以秉笔事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秉笔荷担,莫此之劳。”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荐绅秉笔徒,声誉耀前阀。”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秉笔之臣,得以纪録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此外,皆不知何人秉笔。”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形-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副-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艳冶(豔冶)yàn yě
亦作“艷冶”。
(1).艳丽妖冶。多形容女子容态。 南朝 梁 庾肩吾 《长安有狭斜行》:“少妇多艳冶,花鈿繫石榴。” 唐 白行简 《李娃传》:“﹝ 李娃 ﹞明眸皓腕,举步艳冶。”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董年 , 秦淮 絶色,与 小宛 姊妹行;艳冶之名,亦相頡頏。”
(2).指美女。 唐 吴少微 《怨歌行》:“君王厌德不忘新,况羣艳冶纷来陈。”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只疑洞府神仙,非是人间艳冶。”
(3).谓物之美丽鲜明。 五代 齐己 《酬元员外见寄八韵》:“艳冶丛翻蝶,腥膻地聚蝇。” 宋 王禹偁 《五哀诗·故尚书虞部员外郎知制诰贬莱州司马渤海高公》:“因仍歷 五代 ,秉笔多艳冶。” 明 贾仲名 《升仙梦》第四折:“你看这里那桃柳,开的好艳冶也呵!”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唐花》:“凡卖花者,谓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餽赠。牡丹呈艳,金橘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冶,尽在一堂,故又谓之堂花也。” 冰心 《寄小读者》七:“岸上四围的树叶……夕阳下极其艳冶,极其柔媚。” ——《漢語大詞典》
(1).艳丽妖冶。多形容女子容态。 南朝 梁 庾肩吾 《长安有狭斜行》:“少妇多艳冶,花鈿繫石榴。” 唐 白行简 《李娃传》:“﹝ 李娃 ﹞明眸皓腕,举步艳冶。”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董年 , 秦淮 絶色,与 小宛 姊妹行;艳冶之名,亦相頡頏。”
(2).指美女。 唐 吴少微 《怨歌行》:“君王厌德不忘新,况羣艳冶纷来陈。”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只疑洞府神仙,非是人间艳冶。”
(3).谓物之美丽鲜明。 五代 齐己 《酬元员外见寄八韵》:“艳冶丛翻蝶,腥膻地聚蝇。” 宋 王禹偁 《五哀诗·故尚书虞部员外郎知制诰贬莱州司马渤海高公》:“因仍歷 五代 ,秉笔多艳冶。” 明 贾仲名 《升仙梦》第四折:“你看这里那桃柳,开的好艳冶也呵!”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唐花》:“凡卖花者,谓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餽赠。牡丹呈艳,金橘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冶,尽在一堂,故又谓之堂花也。” 冰心 《寄小读者》七:“岸上四围的树叶……夕阳下极其艳冶,极其柔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