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混贫富,遇物得图觚。

梅尧臣宋代〕《次韵和范景仁舍人对雪

三尺没腰雪,京华频岁无。
高低相掩覆,窍隙似封糊。
帖缺都迷丑,增妍不问枯。
因时混贫富,遇物得图觚。
眩目曾何数,流风不可图。
冥冥山雾合,浩浩海云铺。
未觉花飞叶,先看霰集珠。
落机裁扇素,猎野割肤腴。
粲尔娥奔月,皤然叟赴酺。
薄才今揣称,小巧媿非夫。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遇物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1.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2.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3.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1.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2.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3.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1.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1.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2. 较长的时间:~代。古~。
  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5. 常常:~常。学而~习之。
  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9. 某一时刻:按~上班。
  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11. 机会:~机。待~而动。
  12. 姓。
混 hùn/hún《國語辭典》

混 [ hùn ]

  1. 水势盛大。《说文解字·水部》:「混,丰流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汩乎混流,顺阿而下。」
  2. 污浊不清。《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文选·班固·典引》:「五德初始,同于草昧玄混之中。」唐·李善·注:「混犹溷浊。」
  1. 掺杂。如:「混为一谈」。《文选·班固·幽通赋》:「道混成而自然兮,术同原而分流。」
  2. 蒙骗、冒充。如:「鱼目混珠」。《红楼梦·第四七回》:「姨太太的牌也生,咱们一处坐著,别叫凤姐儿混了我们去。」
  3. 胡乱、苟且的度过。如:「鬼混」、「混日子」。《儒林外史·第一二回》:「思量房里没有别人,只是杨执中的蠢儿子在那里混。」
  1. 胡乱。如:「混说」、「混搞」。《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寻了钱又混用掉了,而今落得这一个收场。」《红楼梦·第三四回》:「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别混猜度。」

混 [ kūn ]

  1. 参见「混夷 」条。

混 [ gǔn ]

  1. 参见「[[混混]]」条。

混 [ ​hǔn ]

  1. (一)​之又音。

混 [ hún ]

  1. (一)​2.之又音。
贫 ( 貧 ) pín
贫 [ pín ]
  1. 穷,收入少,生活困难,与“”相对:~穷。~寒。~民。清~。
  2. 缺乏,不足:~乏。~血。~瘠。
  3. 絮烦可厌:~相(xiàng )。~气(a.絮烦可厌;b.行动态度不大方。“”均读轻声)。
  4. 僧道谦称:~道。~僧。
富 fù《國語辭典》

富 [ fù ]

  1. 财物充裕、充足。如:「富裕」、「富有」、「富饶」、「富足」。《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上·杜笃传》:「昔在强秦,爰初开畔,霸自歧、廱,国富人衍。」
  2. 包容很多的。如:「富丽堂皇」、「文富辞丰」。
  3. 壮盛。南朝陈·周弘让《答王裒书》:「昔吾壮日,及弟富年。」
  1. 财产、财物。如:「财富」。《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2. 姓。如东周有富辰。
  1. 使丰裕。如:「富国强兵」。《论语·子路》:「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遇物 yù wù
犹言待人接物。《南史·袁粲传》:“ 袁濯儿 不逢朕,员外郎未可得也,而敢以寒士遇物。” 唐 韩愈 《荐樊宗师状》:“谨洁和敏,持身甚苦,遇物仁恕,有材有识,可任以事。” 宋 秦观 《南池》诗:“遇物贵含垢,修身戒明污。”  ——《漢語大詞典》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图 ( 圖 ) tú
图 [ tú ]
  1. 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画。~案。~谱。~鉴。
  2. 指地图:《亚洲略~》。~穷匕见。
  3. 画:画影~形。
  4. 计谋,计划:宏~(亦作“弘图”、“鸿图”)。良~。
  5. 谋取,希望得到:~谋。~利。企~。妄~。励精~治。唯利是~。
觚 gū《國語辭典》

觚 [ gū ]

  1. 古代盛酒的器具,具有八个棱角。《说文解字·角部》:「觚,乡饮酒之爵也。」《文选·刘伶·酒德颂》:「止则操卮执觚。」
  2. 棱角。《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甘泉泰畤紫坛,八觚宣通象八法。」《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传·曹王明传》:「皋尝自创意为欹器,以髤木上出五觚,下锐圆,为盂形。」
  3. 古代书写的木简。《文选·陆机·文赋》:「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唐·李善·注:「觚,木之方者,古人用之以书,犹今之简也。」唐·刘禹锡〈刘氏集略说〉:「居江湖间,喜与属词者游,谬以为可教,视长者所行止,必操觚从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