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之孙何我怜,双壶贮醅持置前。

梅尧臣宋代〕《尝正仲所遗拨醅

屈原自著渔父篇,餔糟不及渔父贤。
世无功名多浪死,刘伶阮籍于今传。
迩来独酌邀明月,唯有青山李谪仙。
谪仙殁後几百年,市楼日沽千万钱。
沉湎岂少当道眠,文字不见空月圆。
吴均之孙何我怜,双壶贮醅持置前。
岂乏阮李诗与瘨,浅饮强对春风妍。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双壶

吴 ( 吳 ) wú《國語辭典》
  1. 「吳 」的異體字。
均 jūn《國語辭典》

均 [ jūn ]

  1. 等同、没有轻重多寡之分的。如:「平均」、「均匀」、「贫富不均」、「势均力敌」。
  1. 公平、相等。如:「均分」、「均摊」。
  2. 皆、全部。如:「老少均安」、「均已脱脸」。
  1. 调和、调节。《诗经·小雅·皇皇者华》:「我马维骃,六辔既均。」汉·毛亨·传:「均,调也。」《文选·张协·七命》:「营匠斲其朴,伶伦均其声。」
  1. 制造陶、瓦器时所用的旋转台。《管子·七法》:「不明於则而欲出号令,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
  2. 量词。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二千五百石为一均。《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为均。」

均 [ yùn ]

  1. 和谐的音。《文选·成公绥·啸赋》:「音均不恒,曲无定制。」通「韵」。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孙 ( 孫 ) sūn/xùn
孙 [ sūn ]
  1. 儿子的儿子:~子。~女。
  2. 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外~。侄~(侄儿的子女)。
  3. 孙子以后的各代:曾(zēng )~(孙子的子女)。玄~(曾孙的子女)。子~(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王~(贵族的子孙后代)。
  4. 植物再生成孳生的:~竹(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
  5. 姓。
孙 [ xùn ]
     ◎ 古同“”。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怜 ( 憐 ) lián《國語辭典》
  1. 「怜 」的异体字。
双壶(双壶)
李华含元殿赋夹双壶之鸿洞启重闺之呀赭双萨都拉溪行中秋玩月诗溪濑漱石如笙竽壶酒尽村可酤  ——《骈字类编》
贮 ( 貯 ) zhù
贮 [ zhù ]
     ◎ 储存:~存。~藏(cáng )。~积。
醅 pēi《國語辭典》

醅 [ pēi ]

  1. 沒過濾的酒。《廣韻·平聲·灰韻》:「醅,酒未漉也。」唐·杜甫〈客至〉詩:「盤餐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唐·白居易〈問劉十九〉詩:「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持 chí《國語辭典》

持 [ chí ]

  1. 拿、握。如:「持枪」、「持笔」。
  2. 维护、坚守。如:「保持」、「坚持」、「持之以恒」。
  3. 对抗。如:「僵持」、「相持不下」。
  4. 支撑。如:「支持」。《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5. 扶助。如:「相互扶持」。《荀子·解蔽》:「鲍叔、宁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
  6. 主管、治理。如:「主持」、「操持家务」、「勤俭持家」。
置 zhì《國語辭典》

置 [ zhì ]

  1. 释放、赦免。《国语·郑语》:「褒人褒姁有狱,而以为入于王,王遂置之。」《史记·卷一○六·吴王濞传》:「击反虏者,深入多杀为功,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
  2. 废弃。《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夫以贱匹贵,国之害也;置大立少,乱之本也。」《国语·周语中》:「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
  3. 安放。如:「本末倒置」。《书经·说命上》:「爰立作柤,王置诸其左右。」
  4. 建立、设立。《墨子·明鬼下》:「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史记·卷五·秦本纪》:「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5. 购买、添加。如:「置产」。
  1. 驿车、驿站。《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宋·苏轼〈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前 qián《國語辭典》

前 [ qián ]

  1. 在正面的、脸所向的一面。与「后」相对。如:「前门」、「前方」、「面前」。《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 次序在先的。如:「前三名」、「请大家坐到前排来。」
  3. 过去的、较早的。与「后」相对。如:「前天」、「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4. 已成历史的。如:「前清」、「前苏联」。
  5. 前任的简称。如:「前妻」、「前总理」。
  6. 未来的。如:「前程」、「前途」、「前景看好」。
  1. 向前走。如:「勇往直前」、「畏缩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