蟭螟许巢睫,琥珀为留形。

梅尧臣宋代〕《

向晚化污积,群飞来户庭。
蟭螟许巢睫,琥珀为留形。
夜色遍容蔽,雷音亦感听。
犹矜负山力,血食也沾醒。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蟭螟琥珀

蟭螟 jiāo míng
焦螟。传说中一种微虫名。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蟭螟屯蚊眉之中,而笑弥天之大鹏。” 清 屈大均 《孤竹吟》:“独智世不容, 接舆 久佯狂,神龙为蟭螟,白刃莫能伤。” 清 赵翼 《静观》诗之十七:“大视小则蒙,小视大则瞭,虽有 离娄 明,不知蟭螟皎。”参见“ 焦螟 ”。  ——《漢語大詞典》
许 ( 許 ) xǔ/hǔ
许 [ xǔ ]
  1. 应允,认可:~可。允~。特~。
  2. 承认其优点:赞~。嘉~。
  3. 预先答应给与:~诺。
  4. 女方接受男方求亲:~配。~嫁。以身相~。
  5. 或者,可能:也~。或~。
  6. 处,地方:何~人。
  7. 表示约略估计的词:几~。少~。
  8. 这样:如~。
  9.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
  10. 姓。
许 [ hǔ ]
  1. 〔~~〕众人共同用力的声音。
巢 cháo《國語辭典》

巢 [ cháo ]

  1. 鸟类、昆虫或其他动物的窝。如:「鸟巢」、「蜂巢」。《说文解字·巢部》:「巢,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长安城南有鼠衔黄蒿、柏叶,上民冢柏及榆树上为巢。」
  2. 住处。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新唐书·卷一六六·杜佑传》:「不数月必覆贼巢。」
  3. 乐器名。一种笙。《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志十一》:「七曰匏,为笙,为竽,为巢。巢,大笙也。」
  4. 姓。如东汉时有巢堪。
  1. 筑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鸲鹆来巢。」
睫 jié《國語辭典》

睫 [ jié ]

  1. 长在上下眼睑边缘的细毛。如:「迫在眉睫」、「目不交睫」。唐·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诗:「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也称为「睫毛」。
琥珀 hǔ pò
(1).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色淡黄、褐或红褐。摩擦带电。质优的用作装饰品,质差的用于制造琥珀酸和各种漆。中医用为通淋化瘀、宁心安神的药。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神仙传》云:‘松柏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化琥珀’,琥珀一名江珠。” 宋 苏轼 《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之》词:“琥珀装腰佩,龙香入领巾。” 元 贡师泰 《赠天台李炼师》诗:“岁久松肪成琥珀,夜深丹气出芙蓉。” 郭沫若 《瓶》诗之一:“她的发辫上有一个琥珀做的别针,几颗璀璨的钻珠儿在那针上反映。”
(2).指美酒。 唐 李贺 《残丝曲》诗:“緑鬢年少金釵客,縹粉壶中沉琥珀。”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 张文潜 诗﹞‘尊酒且倾浓琥珀,泪痕更著薄胭脂。’” 清 康瑄 《拟将进酒》诗:“何如小槽滴沥琥珀浓,浇胸顿使金罍空。”  ——《漢語大詞典》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1.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2.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3.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4.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5.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形 xíng《國語辭典》

形 [ xíng ]

  1. 實體、身體。如:「有形」、「無形」、「形影不離」。《呂氏春秋·先識覽·去宥》:「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2. 樣子、樣貌。如:「圓形」、「形象」、「形態」、「形容」。《孫子·虛實》:「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3. 狀況。如:「情形」。
  4. 地勢。如:「地形」、「形勢」。《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山之險。」
  1. 表現、顯現。如:「喜形於色」、「形之於外」。《禮記·樂記》:「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南朝梁·蕭統〈文選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2. 構成、變成。《管子·牧民》:「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故禍不萌。」
  3. 描寫。如:「形容」、「難以形於筆墨」。
  4. 比較、對照。如:「相形見絀」。《淮南子·齊俗》:「故高下之相傾也,短脩之相形也,亦明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