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由地方,艳色与天和。

梅尧臣宋代〕《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其十

金有披沙得,花应不可多。
栽培由地方,艳色与天和。
玉座君王赏,朱栏将相罗。
称觞千万寿,繁叶奈香何。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栽培地方艳色与天

栽培 zāi péi
(1).种植培养。 唐 李山甫 《刘员外寄移菊》诗:“深谢栽培与知赏,但惭终岁待重阳。” 宋 苏舜钦 《题花山寺壁》诗:“栽培翦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四:“谁肯栽培木一章,黄泥亭子白茅堂。” 秦牧 《菊花与金鱼》:“而那些栽培菊花和养殖金鱼的老行尊,不但要满足群众的这种心愿,自己也充满了劳动创造的豪情胜概。”
(2).比喻培养、造就人才。 宋 张载 《正蒙·义理》:“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学者,则道可传矣。” 冰心 《集外·庄鸿的姊姊》:“我想我姊姊牺牲了自己的前途来栽培我,现在我的学业还没有完毕……我姊姊却看不见了。”
(3).旧时官场中比喻照拂、提拔。 清 李渔 《风筝误·贺岁》:“望栽培,儻文车见枉,便不宿也增辉。”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 高见 赶快叩头说:‘谢大人栽培!’”  ——《漢語大詞典》
由 yóu《國語辭典》

由 [ yóu ]

  1. 原因。如:「事由」、「原由」、「理由」。《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
  2. 机会、机缘。《红楼梦·第一一五回》:「久仰芳名,无由亲炙。」
  3. 途径、方法。南朝梁·何逊〈赠诸游旧诗〉:「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三下·粤游日记二》:「而溪崖亦悬嵌,无由上跻。」
  4. 姓。如秦代有由余。
  1. 遵循、听从。《诗经·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 听任、任凭。如:「信不信由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万般皆是命, 半点不由人。」
  3. 走、经过。《孟子·离娄上》:「舍止路而不由,哀哉。」《宋史·卷三一困·范仲淹传》:「鄜、延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
  4. 践行。《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1. 自、从。表示所从出。如:「言不由衷」、「由北到南」。《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
  2. 因为。表示原因。如:「由于」、「咎由自取」。《书经·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
  3. 表示凭借。如:「人体是由很多细胞组织而成的。」
  4. 属、归。表示职责范围的画分。如:「这个案子是由我负责承办。」
  5. 于。表示所在。《书经·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
地方 dì fāng
(1).古人的一种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淮南子·天文训》:“天圆地方,道在中央。”《晋书·天文志上》:“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棊局。”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再往后又是一院,神殿两层,上圆下方,象征古人想象中的‘天圆地方’。”
(2).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 明 唐顺之 《与陆东湖锦衣都督》:“賑荒供军之费,一无所出。 江 北军需,正额地方所供,计十六万。”《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一个水灾,也不知伤了多少民田民命,地方大吏飞章入奏请帑。”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五:“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这里地方与“中央”相对。
(3).与“部队”相对,亦称“ 地方 ”。 谢觉哉 《向即将复员的同志说几句话》:“关于部队复员和地方安置工作的问题,我写过两篇文章。”
(4).本地,当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议论之间,只见许多人牵羊担酒,持花捧币,尽是些地方邻里亲戚,来与大郎作贺称庆。” 鲁迅 《〈二心集〉序言》:“《语丝》《奔流》,则常遭邮局的扣留,地方的禁止,到底也还是敷延不下去。”
(5).旧时的里甲长、地保。《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朱老三 ﹞叫起地方:‘有杀人贼在此,烦为一捉。’”《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地方呈明, 石知县 家财人口,变卖都尽。” 清 李渔 《玉搔头·错获》:“自家非别,乃是 饶州 府城裡面一个当官值役的地方是也。”《儒林外史》第五回:“他为出了一个贡,拉人去贺礼,把总甲、地方都派份子。”
(6).某一区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傅阁峰尚书》:“尔国震於天威,即献 阿尔泰山 地方, 中国 受之,置驛设守有年矣。” 峻青 《海啸》第一章八:“这是他们出发以来第一次看到有人家居住的地方。”
(7).处所,地点。《红楼梦》第六八回:“只求妹妹在二爷跟前替我好言方便方便,留我个站脚的地方儿。”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二:“ 祥子 想找个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细想一遍。” 何其芳 《回忆朱总司令》一:“据当地人民说,那个村子是传说的传奇式人物 窦尔墩 养马的地方,所以叫这个名字。”
(8).部分;部位。 鲁迅 《书信集·致叶紫》:“这一篇,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四:“说法是照本宣科,十分单纯的,凡是唱口的地方总是要拖长声音唱。”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四章:“打开外科百宝囊,取出剪子,照着受伤的地方剪开裤子,看看伤口,用银针深深地探了一阵。”  ——《漢語大詞典》
艳色(豔色)yàn sè
亦作“艷色”。
(1).艳丽的姿色。 汉 阮瑀 《鹦鹉赋》:“惟翩翩之艷色,诞嘉类於京都。” 唐 李白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诗:“復携两少妾,艳色惊荷花。” 清 吴伟业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艳色知为天下传,高门愁被旁人妬。”
(2).代称美女。 唐 杨郇伯 《送妓人出家》诗:“从今艳色归空后, 湘 浦应无解珮人。”  ——《漢語大詞典》
与天(與天)yǔ tiān
谓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 韦昭 注:“与天,法天也。”《管子·形势》:“持满者与天。” 尹知章 注:“能持满者,则与天合。”《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持满者与天。” 司马贞 索隐:“与天,天与也。言持满不溢,与天同道,故天与之。”  ——《漢語大詞典》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