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正可吞云梦,盏里何妨对圣贤。

晁补之宋代〕《自画山水留春堂大屏题其上

胸中正可吞云梦,盏里何妨对圣贤。
有意清秋入衡霍,为君无尽写江天。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胸中云梦盏里何妨圣贤

胸中 xiōng zhōng
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史记·苏秦列传》:“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彊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於胸中矣。” 明 王守仁 《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脸上一团正气,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诚。”  ——《漢語大詞典》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1.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2.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4.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5.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6.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7.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1.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2.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3.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2.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2.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1. 参见「正月 」条。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1.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2.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3.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4.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5.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2.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3.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4.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5.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6.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1.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1.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1. 美好的。如:「可人儿」。
  1.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1. 参见「可汗 」条。
吞 tūn《國語辭典》

吞 [ tūn ]

  1. 不加以咀嚼就整个咽下去。如:「吞服药丸」、「狼吞虎咽」、「囫囵吞枣」。《晋书·卷九五·艺术传·单道开传》:「恒服细石子,一吞数枚,日一服,或多或少。」唐·杜甫〈渼陂行〉:「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2. 兼并、消灭。如:「侵吞」、「独吞」。汉·桓宽《盐铁论·轻重》:「其后彊吞弱 大兼小,并为六国。」《三国演义·第三三回》:「袁绍存日,常有吞辽东之心。」
  3. 包含、容纳。如:「气吞山河」。《文选·陆机·辩亡论上》:「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1. 姓。如汉代有吞景云。
云梦(雲夢)yún mèng
亦作“ 云瞢 ”。
(1).古薮泽名。 汉 魏 之前所指 云梦 范围并不很大, 晋 以后的经学家才将 云梦泽 的范围越说越广,把 洞庭湖 都包括在内。《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南曰 荆州 ,其山镇曰 衡山 ,其泽藪曰 云瞢 。” 郑玄 注:“ 衡山 在 湘 南, 云瞢 在 华容 。” 南朝 陈 张正见 《赋得韩信》:“ 淮阴 总 汉 兵, 燕 齐 擅远声……所悲 云梦泽 ,空伤狡兔情。” 唐 李频 《湘口送友人》诗:“去雁远衝 云梦 雪,离人独上 洞庭 船。”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你看浩浩 洞庭 ,苍苍 云梦 ,控西南之险,当 江 汉 之衝。”
(2).借指古代 楚 地。 唐 陆龟蒙 《庆封宅古井行》:“一朝 云梦 围兵至,胸陷锋鋩脑涂地。”  ——《漢語大詞典》
盏里(盏里)
欧阳修词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韵府拾遗 纸韵》
何妨 hé fáng
无碍;不妨。《北史·后妃传上·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后美容仪,少言笑,年数岁,父母异之,指示诸亲曰:‘生女何妨也。若此者,实胜男。’” 元 张翥 《瑞龙吟》词:“何妨共磯头把钓,梅边徐步。”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七》:“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省却你也记古典,我也记古典的工夫呢?”  ——《漢語大詞典》
对 ( 對 ) duì
对 [ duì ]
  1. 答,答话,回答:~答如流。无言以~。
  2. 朝着:~酒当歌。
  3. 处于相反方向的:~面。
  4. 跟,和:~他商量一下。
  5. 互相,彼此相向地:~立。~流。~接。~称(chèn)。~峙。
  6. 说明事物的关系:~于。~这事有意见。
  7. 看待,应付:~待。
  8. 照着样检查:核~。校(jiào )~。
  9. 投合,适合,使相合:~应(yìng )。~劲。
  10.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神色不~。
  11. 双,成双的:配~。~偶。~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
  12. 平分,一半:~开。
  13. 搀和(多指液体):~水。
  14. 量词,双:一~鹦鹉。
圣贤(聖賢)shèng xián
(1).圣人和贤人的合称。亦泛称道德才智杰出者。《易·鼎》:“彖曰: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序致》:“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唐 韩愈 《重答张籍书》:“吾子不以 愈 无似,意欲推而纳诸圣贤之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清 秋瑾 《同胞苦》歌:“手提白刃觅民贼,捨身救民是圣贤。” 老舍 《骆驼祥子》七:“他一向没遇到过像 曹先生 这样的人,所以他把这个人看成圣贤。”
(2).圣君和贤臣的合称。 唐 韩愈 《进学解》:“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宋 王得臣 《麈史·国政》:“然 莱公 非赖 章圣 渊谋神断,先发於中,而独以倚成,又何以施其力哉?圣贤相济,呜呼盛矣!”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卷上:“圣贤相遭,君臣契合,足令千载下感激欲涕也。”
(3).泛称神、仙、佛、菩萨等。《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如生如灭理皆明,无相无为法不二,圣贤 弥勒 一雷同,怎生得受菩提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 明 沈鲸 《双珠记·真武灵应》:“空中果有圣贤,猛可地威灵宣现,云霄旋转,推移路一千。”《天地会诗歌选·〈八拜歌〉之二》:“五拜五祖为尊长,六拜六祖六圣贤。”
(4).清酒与浊酒的并称。亦泛指酒。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九醖备圣贤,八珍穷水陆。” 宋 苏辙 《九日阴雨不止病中把酒示诸子》诗之三:“庭菊兼黄白,村醪杂圣贤。” 金 麻革 《题李氏寓酒轩》:“我亦颇解饮,圣贤时一中。” 清 钱谦益 《采花酿酒歌示河东君》:“请从酒国徵谱牒,为尔罗缕辨圣贤。” 清 方文 《饮梅周文秋庄》诗之二:“有酒频斟酌,何论圣与贤。”参见“ 圣人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