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未易悟,忠恕力可践。

熊禾元代〕《赋游高逸轩怀蓝远洞

世情弱卑近,子独志高远。
中庭敞明轩,大字书钜扁。
轩前山百丈,山下水千涧。
摩空屹苍苍,赴壑来滚滚。
神明万宇澄,清旷百虑远。
恭惟孔孟翁,古圣一关键。
勿云仰之高,万象不吾隐。
勿云道之远,千里在发轫。
卓尔固难知,博约端可勉。
一贯未易悟,忠恕力可践。
云胡千载间,架漏安蹇浅。
下者志富贵,妾妇视仪衍。
次者志功名,童子羞管晏。
知子质直资,勿惮厪考问。
五夫小洛阳,犹当有文献。
当年胡与刘,水泉得源本。
及门紫阳人,斯道益弘阐。
四海褰孤风,百世想遐韵。
未登泰华高,丘阜即层巘。
未涉海沧远,沼沚亦深沔。
志高犹恐卑,志远犹恐迩。
周公思三王,伊尹乐尧舜。
宣尼万世师,道在兼祖宪。
志大心欲小,勗子宜重慎。
作诗代座箴,我亦持自警。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一贯未易忠恕

一贯(一貫)yī guàn
(1).谓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语出《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 邢昺 疏:“言 夫子 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后汉书·张衡传》:“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 唐 张九龄 《故河南少尹窦府君墓碑铭序》:“形有万殊,道以一贯。”
(2).谓同一个道理。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煖寒暑,其实一贯也。” 唐 刘禹锡 《天论下》:“大凡入乎数者,由小而推大必合,由人而推天亦合。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 宋 叶适 《宜兴县修学记》:“上该千世,旁括百家,异流殊方,如出一贯。”
(3).同样;一样。《庄子·德充符》:“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韩非子·显学》:“磐石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敌也。今商官技艺之士,亦不垦而食,是地不垦,与磐石一贯也。” 唐 白居易 《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穷通与远近,一贯无两端。” 清 顾炎武 《太原寄王高士锡阐》诗:“贵此金石情,出处同一贯。” 叶景葵 《<蔽庐丛志>序》:“淆良窳为一贯,因内嗛而成蚩,此又一误也。”
(4).连贯;相联。 明 杨慎 《升庵诗话·绝句四句皆对》:“ 唐 絶万首,惟 韦苏州 ‘踏阁攀林恨不同’及 刘长卿 ‘寂寂孤鶯啼杏园’二首絶妙,盖字句虽对,而意则一贯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贯,又觉闲雅不凡矣。”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两句互误例》:“‘胜’、‘升’古通用,谓十一月水方用事,而火气已上升也,正説‘冬至火从之’之义,如此则与下文一贯矣。”
(5).从不改变;一向如此。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大钱》:“古今之言泉币者多矣。是不可一贯,以其时之升降轻重也。”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 沈相国 一贯倾其同官 沈鲤 ,大兴妖书狱。”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九:“又是你说的对,你一贯正确!”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九章:“为了重新骑在 中国 人民头上,你们不惜当卖国贼,不惜给外国反动派当干儿子,这是你们一贯的作法。”
(6).表数量。古时千钱为一贯。《汉书·武帝纪》“初算緡钱” 唐 颜师古 注引 李斐 曰:“一贯千钱。”《宋史·刑法志二》:“以绢计赃者,更增一贯,以四千为一匹。”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三折:“我一贯本钱,卖了一贯,又赚了一贯。”
(7).表数量。用于成串的东西。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麯并酒等》:“以麻绳穿之,五十饼为一贯,悬着户内。”《北史·赵柔传》:“ 柔 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价直数百縑。”  ——《漢語大詞典》
未易 wèi yì
不易;难于。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僕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夫街谈巷説,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今观诸联句诗,凡 昌黎 与 东野 联句,必字字争胜,不肯稍让……要之二人工力悉敌,实未易优劣。”  ——《漢語大詞典》
悟 wù《國語辭典》

悟 [ wù ]

  1. 明白、觉醒。如:「觉悟」、「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2. 启发他人使其觉悟。汉·崔骃〈达旨〉:「唐且华颠以悟秦,甘罗童牙而报赵。」《宋史·卷四三三·儒林传三·杨万里传》:「臣闻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
  1. 姓。如汉代有悟明极。
忠恕 zhōng shù
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 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后汉书·章帝纪》:“体之以忠恕,文之以礼乐。”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夫以忠恕为心,而以平易为政,则上易知而下易达,虽有卖国之姦,无所投其隙,仓卒之变,无自发焉。”《镜花缘》第十一回:“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説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  ——《漢語大詞典》
力 lì《國語辭典》

力 [ lì ]

  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静止或运行速度)​的效能称为「力」,计算单位为「牛顿」。如:「动力」、「向心力」、「离心力」、「地心引力」。
  2. 人和动物体内筋肉运动所产生的效能。如:「臂力」、「体力」。《诗经·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3. 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效能或作用。如:「火力」、「风力」、「水力」。
  4. 才能、能力。如:「智力」、「实力」、「理解力」、「量力而为」。
  5. 权势。如:「权力」。《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6. 以力气供人役使的僮仆。如:「苦力」。
  7. 姓。如宋代有力起。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尽力、拚命。如:「力争上游」。《汉书·卷九五·南粤传》:「楼船力攻烧敌。」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1.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2.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3.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4.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5.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2.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3.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4.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5.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6.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1.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1.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1. 美好的。如:「可人儿」。
  1.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1. 参见「可汗 」条。
践 ( 踐 ) jiàn
践 [ jiàn ]
  1. 踩,踏:~踏。~履。作~。
  2. 履行,实行:~行。实~。
  3. 陈列整齐。
  4.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祚。~极(皇帝即位)。
  5. 古同“”,灭除。
  6. 古同“”,浅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