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地名园事事奇,池亭泉石自相宜。

李学一明代〕《江鲁泉招饮郭西草堂

胜地名园事事奇,池亭泉石自相宜。薰风入座兰香至,新月窥帘桂影移。

更有澄江堪泛舸,愧无竹帛可题诗。为寻佳丽归来晚,莫怪荒郊客散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胜地名园事事池亭泉石自相

胜地(勝地)shèng dì
(1).制胜的地位、形势。《管子·七法》:“成功立事,必顺於礼义,故不礼不胜天下,不义不胜人。故贤知之君,必立於胜地。”《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凡车之死地有十,其胜地有八。”
(2).指形势有利的地方。《新唐书·王承元传》:“ 承元 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詔号 临汧城 。”《封神演义》第七一回:“营安胜地,寨背孤虚。”
(3).名胜之地。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东望平皋,千里超忽,信 楚 都之胜地。” 明 刘基 《养志斋记》:“ 华亭 在 松江 之滨,胜地冠於 浙 右。” 碧野 《白云·绿树·金花》:“那时, 鸡公山 与 北戴河 、 庐山 被誉为 中国 三大避暑胜地。”
(4).美妙的境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王卫军 云:‘酒正自引人箸胜地。’”  ——《漢語大詞典》
名园(名園)míng yuán
著名的园囿。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王子敬 自 会稽 经 吴 ,闻 顾辟疆 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唐 杜甫 《奉汉中王手札》诗:“主人留上客,避暑得名园。” 明 朱有炖 《风月牡丹仙》第一折:“小生再不敢希望佳期,但於明日在此名园,请邀东道,宴请芳卿。” 清 唐孙华 《送王诵侯之官成都》诗:“渌水名园比 洛 涘,板舆奉母方闲居。”  ——《漢語大詞典》
事事 shì shì
(1).每事。《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孔 传:“事事,非一事。” 唐 元稹 《赠崔元儒》诗:“些些风景闲犹在,事事颠狂老渐无。”《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上了年纪的人都是前怕狼、后怕虎,事事有顾虑。”
(2).犹件件,样样。《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曹植传》:“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 植 以前过,事事復减半。”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一:“宰相礼絶庶官……唯两制以上点茶汤,入脚牀子,寒月有火罏,暑月有扇,谓之事事有;庶官只点茶,谓之事事无。”
(3).治事;做事。《韩非子·内储说上》:“吾之吏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史记·曹相国世家》:“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 参 不事事,来者皆欲有为言。”《明史·郭德成传》:“臣性耽麯蘖,庸闇不能事事。” 陈毅 《示儿女》诗:“不要空言不事事,不要近视无远谋。”  ——《漢語大詞典》
奇 qí/jī《國語辭典》

奇 [ qí ]

  1. 特别、不寻常。如:「奇文」、「奇人奇事」、「稀奇古怪」、「奇货可居」。《文选·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唐·杜荀鹤〈投李大夫〉诗:「自小癖于诗,篇篇恨不奇。」
  2. 出人意表、难以揣测。如:「奇计」、「奇谋怪略」。
  3. 善、美好。《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 惊异、视为特殊。《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文静素奇其人,一旦闻有客善相,遽致使迎之。」
  1. 极、甚。《镜花缘·第一二回》:「小吃上完,方及正肴,菜既奇丰,碗亦奇大。」
  1. 特殊或奇险的事物。如:「出奇制胜」。《老子·第五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明·袁宏道〈袁中郎游记·灵隐〉:「撮奇搜胜,物无遁形。」

奇 [ jī ]

  1. 单数的。与「偶」相对。如:「一、三、五……都是奇数。」
  2. 不顺利、乖舛。《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以为李广老,数奇。」唐·王维〈 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1. 余数、零头。《聊斋志异·卷四·狐谐》:「行年二十有奇,尚不能掇一芹。」
池亭 chí tíng
池边的亭子;水池和亭台。 唐 孟浩然 《夏日与崔二十一同集卫明府宅》诗:“言避一时暑,池亭五月开。”《新唐书·张说传》:“池亭奇巧,荡诱上心。” 明 杨珽 《龙膏记·邂逅》:“池亭顷刻攄芳怨,又被鶯声偷唤。”  ——《漢語大詞典》
泉石 quán shí
指山水。《梁书·徐摛传》:“﹝ 朱异 ﹞遂承间白 高祖 曰:‘ 摛 年老,又爱泉石,意在一郡,以自怡养。’ 高祖 谓 摛 欲之,乃召 摛 曰:‘ 新安 大好山水, 任昉 等并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 宋 杨万里 《送刘惠卿》诗:“旧病诗狂与酒狂,新来泉石又膏肓。”  ——《漢語大詞典》
自相 zì xiāng
相互。《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两承差自相商议了一回道:‘除非如此如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诸峯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1).亲自察看。《三国志·吴志·薛综传》:“自臣昔客始至之时, 珠崖 除州县嫁聚,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
(2).佛教语。指事物各自外现的形象特征。与“共相”相对。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物﹞无毕同,故有自相;无毕异,故有共相。”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浮屠之言曰:从一青计之,以是青为自相,以凡青为共相,青同也。以凡青为自相,以赤、白、黄、紫为共相,显色同也。以显色为自相,以声、香、味、触为共相,色聚同也。”参见“ 共相 ”。  ——《漢語大詞典》
宜 yí《國語辭典》

宜 [ yí ]

  1. 相安、和顺。《礼记·大学》:「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2. 适当。《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3. 共享。《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1. 合适、相称。如:「动静皆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 应该、应当。如:「不宜喧闹」、「不宜妄自菲薄」。
  2. 大概、似乎。《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1. 事宜。《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2. 姓。如元代有宜桂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