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计艰营葺,人谋有异同。

程公许宋代〕《行黑水谷三十里以耳目闻见有赋

自过三泉境,纡回谷道中。
居民虽渐复,生理顿成空。
败屋翳蒿迳,颓墙荒棘丛。
稻田多宿莽,麦陇间铺葺。
耕织岂当废,伤残甘忍穷。
遑怜已死骨,使得掩幽宫。
梨粉偏饶白,桃腮也自红。
羁游愁满眼,感愤气填胸。
家计艰营葺,人谋有异同。
熟为根本虑,无使浪施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家计营葺人谋异同

家计(家計)jiā jì
(1).关于家事的打算,引申为家庭事务。《韩非子·难言》:“閎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世说新语·方正》“ 武帝 语 和嶠 曰” 刘孝标 注引 晋 傅畅 《晋诸公赞》:“ 齐王 当出藩,而 王济 諫请无数,又累遣 常山主 与妇 长广公主 共入稽顙,陈乞留之。 世祖 甚恚,谓 王戎 曰:‘我兄弟至亲,今出 齐王 ,自朕家计,而 甄德 、 王济 ,连遣妇入来,生哭人邪? 济 等尚尔,况餘者乎?’”
(2).家庭生计。《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 丰 不知而往,即杀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丰 前后仕歷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唐 岑参 《赠酒泉韩太守》诗:“太守有能政,遥闻如古人。俸钱尽供客,家计亦清贫。” 明 高明 《琵琶记·勉食姑嫜》:“奴家自从丈夫去后,顿遭飢荒,衣衫首饰,尽皆典卖,家计萧然。” 叶圣陶 《倪焕之》十六:“依我说,不能一概而论,家计不好,人好,大部分也不至于吃苦。”
(3).家产,家财。《朱子全书》卷三:“如人一家中,合有许多家计,也须常点认过。若不如此,被外人驀然捉将去也不知。”《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我本有万金家计,就是子孙辈连年送的生日礼物,也有好几千,怎么刚出来得这两日,便回去没有饭吃了?” 清 孙枝蔚 《新嫁娘》诗之三:“三朝拜亲戚,引妾出前庭。不用论家计,郎能学六经。”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一:“你知道你的家计比我知道的清楚,没钱不用想念书,找事作比什么也强。”
(4).犹言各自独立安排筹划。《朱子语类》卷一○三:“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须如此做家计。”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开禧二年)》二:“故臣欲经营濒 淮 沿 汉 诸郡,各做家计,牢实自守。” 宋 叶适 《故通直郎清流知县何君墓志铭》:“须家计牢实,彼必不可以进而后我可以不退。且盟约久定矣,必彼先破坏而后我徐应之。”  ——《漢語大詞典》
艰 ( 艱 ) jiān
艰 [ jiān ]
  1. 困难:~难。~辛。~险。~深。~涩(形容晦涩难懂的文词)。~贞(处境艰难而能忠贞不移)。~苦卓绝(艰苦程度超过一切,无可比拟)。
  2. 旧时指父母亲丧事:丁~。母~。
营葺(營葺)yíng qì
亦作“ 营缉 ”。 修建;修缮。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隋帝 ﹞处分 并州 ,大兴营葺,其寺遂成。”《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 景 因营缉诸城,谋迁其都于 洪州 。”《宋史·外国传四·交阯》:“凡宿泊之所皆有茅舍三间,营葺尚新,目为馆驛。” 明 刘基 《绍兴崇福寺记》:“比予还郡城,而寺僧……来道其累世营葺之勤。”  ——《漢語大詞典》
人谋(人謀)rén móu
(1).谓与众人商议谋划。《易·繫辞下》:“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王弼 注:“人谋,况议於众以定失得也。” 孔颖达 疏:“谓圣人欲举事之时,先与人众谋图,以定得失。”
(2).众议;人的谋划。《后汉书·光武帝纪赞》:“灵庆既启,人谋咸赞。” 唐 杜甫 《石犀行》诗:“先王作法皆正道,诡怪何得参人谋。”
(3).指人为的努力。《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曹操 比於 袁绍 ,则名微而众寡,然 操 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异同(異同)yì tóng
亦作“异同”。
(1).不同和相同之处。《汉书·朱云传》:“自 宣帝 时善 梁丘氏 説, 元帝 好之,欲考其异同,令 充宗 与诸《易》家论。”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论十代兮兴毁,访五都兮异同。” 唐 司马贞 《〈史记索隐〉序》:“逮至 晋 末,有中散大夫 东莞 徐广 始考异同,作《音义》十三卷。”
(2).不同;不一致。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古之经书,皆有别本,其用字多异同。” 清 黄宗羲 《〈陆石溪先生文集〉序》:“余选 明 文近千家,其间多与实録异同,盖实録有所隐避,有所偏党,文集无是也。”
(3).引申为反对。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 刘仁轨 为左僕射,暮年颇以言词取悦诉者,户部员外 魏克己 断案,多为 仁轨 所异同。”《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先帝在位久,德泽在人,故一日晏驾,天下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秋谷 不满 渔洋 ,故与异同。”
(4).反对意见;异议。《宋书·谢灵运传》:“ 灵运 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北史·尉迟迥传》:“乃与羣公会议,诸将多有异同。” 林长民 《参议院一年史·沿革》:“ 袁世凯 於阁议中颇主张速与 俄 人交涉,独 许世英 、 刘揆一 及 如浩 持异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