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半掩劳呼唤,司马青衫湿处同。

朱谏明代〕《金陵广上诸僚友押韵促笔催妆

睡起杨妃太液东,海棠初试晚妆红。遏云爱听歌喉响,待月休教花影重。

金屋阿娇犹对镜,玉楼翡翠未开笼。琵琶半掩劳呼唤,司马青衫湿处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琵琶半掩呼唤司马青衫湿

琵琶 pí pá
(1).弹拨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 波斯 、 阿拉伯 等地, 汉 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一说,我国 秦 末,百姓苦 长城 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见 晋 傅玄 《〈琵琶赋〉序》。) 南北朝 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 唐 宋 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器。
(2).指弹奏琵琶的指法。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王蝺 ﹞又见 康崑崙 弹琵琶云:‘琵声多,琶声少,亦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自下而上谓之琵,自上而下谓之琶。”《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怎的推手向外为琵,合手向内为琶,怎的为挑,为弄,为勾,为拨:--指使的他按谱徵歌都学得心手相应。”
(3).鱼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乎长鲸吞航,修鯢吐浪,跃龙腾蛇,鮫鯔琵琶。” 刘逵 注:“琵琶鱼,无鳞,其形似琵琶,东海有之。”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形似琵琶而善鸣,因以名焉。”  ——《漢語大詞典》
半掩
南北朝 刘孝绰 陪徐仆射晚宴诗 洛城虽半掩,爱客待骊歌。
唐 徐夤 咏帘 闲垂别殿风应度,半掩行宫麝欲薰。
唐 李中 春闺辞二首 其二 海燕归来门半掩,悠悠花落又黄昏。
宋 徐照 酬翁常之 半掩柴门一径深,山中免见俗尘侵。  ——《骈字类编》
劳 ( 勞 ) láo
劳 [ láo ]
  1. 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动。~力。~逸。功~(功业,成绩)。按~分配。
  2. 辛苦,辛勤:~苦。~顿(劳累困顿)。~瘁(劳累病苦)。~碌(事情多而辛苦)。~心。疲~。烦~。任~任怨。
  3. 劳动者的简称:~工(旧时指工人)。~资。
  4. 用力:~苦功高。勤~。徒~无功。
  5. 用言语或实物慰问:慰~。~军(慰劳军队)。
  6. 姓。
呼唤 hū huàn
(1).呼叫;喊叫。 明 凌濛初 《北红拂》第一出:“门儿锁着,待俺呼唤咱。” 茅盾 《陀螺》:“三五个一队的小姑娘……互相呼唤,象归巢的小鸟儿。”
(2).召唤,差使。《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伍子胥 ﹞治国三年……三教并兴,城门不闭。更无呼唤,无摇(徭)自治。”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驾幸江上……亦尝呼唤至北内御厨,主者遣询乡里。”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铺行》:“两县思以应上司之急,乃籍其人於官,以备呼唤。”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大家一早就把他拖起来,就在岸上听呼唤。”
(3).称谓;称呼。《朱子语类》卷七二:“ 沈存中 论五姓,自古无之,后人既如此呼唤,即便有义可推。”  ——《漢語大詞典》
司马青衫(司馬青衫)sī mǎ qīng shān
唐 白居易 《琵琶行》末句为“就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 司马青衫湿。”后因用以形容悲伤凄切。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琵琶亭》:“﹝ 明 吴江 沈韶 ﹞ 洪武 初,避徵辟,泛舟游 襄 汉 ,次 九江 ,登 琵琶亭 ,月下彷佛闻歌声,有司马青衫感。”  ——《漢語大詞典》
湿 ( 濕 ) shī
湿 [ shī ]
  1.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相对:~度。潮~。~润。~热。~漉漉。
  2. 中医学名词:~气。~邪。~泻。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1. 居住:穴居野~。
  2.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3.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 决定,决断:~理。
  5.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6. 止,隐退:~暑。
处 [ chù ]
  1. 地方:~~。~所。
  2. 点,部分:长(cháng )~。好~。
  3.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