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心旧部忍寒盟,戮力谁扶半壁倾。

林维朝清代〕《依何大令如谨原韵凭吊延平郡王

英年决策智如神,报国忠精不顾身。气数朱明嗟已尽,昊天年不假孤臣。

同伸大义策群雄,忠勇居然独眼龙。百折不回匡复志,甘辞印敕海澄公。

楼船南下冀中兴,滚滚长江杀气腾。独惜骄兵错一著,雄师十万败金陵。

腹心旧部忍寒盟,戮力谁扶半壁倾。无限新亭忧国泪,英雄襟上洒纵横。

割据弹丸力未优,伤心难复旧神州。更从绝岛开生面,富国强兵立远谋。

星陨东宁杰士亡,残棋一局著扶桑。空馀十万横磨剑,遗恨还同宋岳王。

未成浴日补天功,瀛岛犹留霸气雄。一缕英魂长不泯,安平海上起悲风。

故址荒凉作牧场,彽徊无限感沧桑。祇今庙貌犹如昨,一树寒梅照夕阳。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腹心旧部忍寒半壁

腹心 fù xīn
(1).肚腹与心脏,皆人体重要器官。亦比喻贤智策谋之臣。《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郑玄 笺:“此罝兔之人,行於攻伐,可用为策谋之臣,使之虑事,亦言贤也。”《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唐 陈子昂 《上军国利害事·牧宰》:“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县令陛下之手足,未有无腹心手足而能独理者也。”《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君犹元首,辅臣犹腹心也,百官犹四肢也。”
(2).指亲信。《汉书·张汤传》:“ 伍被 本造反谋,而 助 亲幸出入禁闥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陈书·高祖纪上》:“ 景 至闕下,不敢入臺,遣腹心取其二子而遁。”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原有三十二路将官,番 汉 并用,性情各别,难以任为腹心。” 郭沫若 《王阳明礼赞》:“ 刘瑾 命腹心二人尾随,原拟在途中加以暗害。”
(3).犹言至诚之心。《左传·宣公十二年》:“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实图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宋 王安石 《谢林中舍启》:“比问州邸,云改县章,治所相望,私诚甚喜,谓宜朝夕,可布腹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今实布腹心:僕之卧薪尝胆者,固有日矣。”
(4).比喻近中心的重要地区。《史记·赵世家》:“今 中山 在我腹心,北有 燕 ,东有 胡 ,西有 林胡 、 楼烦 、 秦 、 韩 之边,而无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 唐 韩愈 《论天旱人饥状》:“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亮总兵》:“腹心千里,兵力虚弱。” 杨朔 《海罗杉》:“ 大井 深藏在 井冈山 的腹心地带,四面紧围着层层迭迭的高山。”  ——《漢語大詞典》
旧部(舊部)jiù bù
旧日的部属。《魏书·序纪·神元帝》:“德化大洽,诸旧部民,咸来归附。”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漢語大詞典》
忍寒
王隐晋书山涛妻韩氏才识过人涛未仕时戏之曰忍寒我当三公不知卿堪为公夫人不耳  ——《分类字锦》
盟 méng《國語辭典》

盟 [ méng ]

  1. 立约起誓。《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将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请君无勤。」《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1. 誓约。如:「海誓山盟」。宋·陆游〈钗头凤·红酥手〉词:「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 文体名。古代的约誓之词。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盟〉:「按《礼记》:『莅物曰 盟。』刘勰云:『盟者,明也,祝告于神明者也。』亦称曰誓,谓约信之词也。」
  3. 蒙古、青海等地合数个部落或旗而成的行政区域。如:「昭乌达盟」。
  1. 有信约关系的。如:「同盟国」、「盟军」。

盟 [ mèng ]

  1. 参见「盟津 」条。
戮 lù《國語辭典》

戮 [ lù ]

  1. 刑杀。如:「杀戮」。唐·李白〈拟恨赋〉:「及夫李斯受戮,神气黯然。」
  2. 侮辱、羞辱。唐·杜甫〈行次昭陵〉诗:「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3. 合、并。《墨子·尚贤中》:「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共存亡,戮心力。」
力 lì《國語辭典》

力 [ lì ]

  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静止或运行速度)​的效能称为「力」,计算单位为「牛顿」。如:「动力」、「向心力」、「离心力」、「地心引力」。
  2. 人和动物体内筋肉运动所产生的效能。如:「臂力」、「体力」。《诗经·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3. 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效能或作用。如:「火力」、「风力」、「水力」。
  4. 才能、能力。如:「智力」、「实力」、「理解力」、「量力而为」。
  5. 权势。如:「权力」。《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6. 以力气供人役使的僮仆。如:「苦力」。
  7. 姓。如宋代有力起。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尽力、拚命。如:「力争上游」。《汉书·卷九五·南粤传》:「楼船力攻烧敌。」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扶 fú《國語辭典》

扶 [ fú ]

  1. 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如:「扶老携幼」、「搀扶」。《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三国演义·第五○回》:「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
  2. 帮助、辅佐。如:「济弱扶贫」。《战国策·宋卫策》:「若扶梁伐赵,以害赵国,则寡人不忍也。」《水浒传·第六三回》:「天地咸扶,鬼神共佑。」
  3. 倚、仗。《汉书·卷一·高帝纪上》:「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新唐书·卷八五·窦建德传》:「大王奋布衣,起漳南,隋之列城莫不争附者,以能杖顺扶义,安四方也。」
  4. 护送。如:「扶灵」。唐·杜甫〈别蔡十四著作〉诗:「主人薨城府,扶榇归咸秦。」
  5. 循、沿。三国魏·曹植〈仙人篇〉:「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 姓。如汉代有扶嘉。
半壁 bàn bì
(1).半堵墙壁。 北周 庾信 《寒园即目》诗:“游仙半壁画,隐士一牀书。” 唐 王季友 《观于舍人壁画山水》诗:“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虎丘贺方回题名》:“谁见荒池开白莲,可怜半壁锁寒烟。”
(2).半山腰。 唐 李白 高霁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 九华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
(3).半边。 唐 刘沧 《雨后游南门寺》诗:“半壁楼臺秋月过,一川烟水夕阳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 张生 ﹞歪着头避着,通红了面皮,筵席上软摊了半壁。” 明 沈青门 《桂枝香·春闺怨》曲:“香销兰炷,衾寒芦絮。那堪半壁灯昏,人在雨声深处。”
(4).即半壁江山。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二折:“区区借得 荆 襄 地,撑住西南半壁天。”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 式耜 方以大学士 临桂 伯留守 桂林 ,西南半壁,倚为长城,事之成败,尚未可知。” 郭沫若 《恢复·怀亡女》:“我们已经扫荡了中原的半壁, 长江 流域的租界也快要次第收还。”参见“ 半壁江山 ”。  ——《漢語大詞典》
倾 ( 傾 ) qīng
倾 [ qīng ]
  1. 斜,歪:~斜。~侧。~塌。~圮。~跌。
  2. 趋向:~向。~心。~慕。~注。左~。右~。
  3. 倒塌:~颓。~覆。~轧()(在同一组织中互相排挤)。
  4. 使器物反转或歪斜以倒出里面的东西;引申为尽数拿出,毫无保留:~箱倒箧(亦称“倾筐倒庋”)。~盆大雨。~城。~洒。~销。
  5. 用尽(力量):~听。~诉。~吐。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