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仁文教远,惟圣武功宣。

李德林隋代〕《从驾还京诗

至仁文教远,惟圣武功宣。太师观六义,诸侯问百年。

玄览时乘隙,训旅次山川。镇象屯休气,华盖翼飞烟。

鼓奏千人响,旗动七星连。峻岭戈回日,高峰马煦天。

姑射神游罢,萧关猎骑旋。更待东山上,看君巡狩篇。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至仁文教武功

至仁 zhì rén
(1).最大的仁德。《庄子·天运》:“曰:‘谓问至仁?’ 庄子 曰:‘至仁无亲。’”《孔子家语·屈节解》:“躬敦厚,明亲亲,尚篤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百姓化之。”
(2).指最有仁德的人。《孟子·尽心下》:“仁人无敌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漢語大詞典》
文教 wén jiào
(1).指礼乐法度;文章教化。《书·禹贡》:“三百里揆文教。” 孔颖达 疏:“此服诸侯揆度王者政教而行之。”《晋书·刘颂传》:“ 魏武帝 以经略之才,拨烦理乱,兼肃文教,积数十年,至於 延康 之初,然后吏清下顺,法始大行。” 唐 韩愈 《河南府同官记》:“武志既扬,文教亦熙。” 宋 苏轼 《谢欧阳内翰启》:“自昔 五代 之餘,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
(2).文告教令。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孔融 之守 北海 ,文教丽而罕於理,乃治体乖也。”《北史·齐纪上·神武帝》:“﹝ 神武 ﹞性周给,每有文教,常殷勤款悉,指事论心,不尚綺靡。”《南史·柳恽传》:“后试守 鄱阳 相,听吏属得尽三年丧礼,署之文教,百姓称焉。”
(3).文化教育。 清 刘大櫆 《知上犹县方君传》:“建社仓以备荒年,创书院以兴文教。” 清 王韬 《请建蒋祠议》:“而公尤以振兴文教,乐育贤才为己任。”如:文教部门,文教事业。  ——《漢語大詞典》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1. 距离长,与“”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2. 时间长:~古。~祖。长~。永~。
  3.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4. 深奥:言近旨~。
  5. 姓。
远 [ yuàn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惟 wéi《國語辭典》

惟 [ wéi ]

  1. 思考、思量。《说文解字·心部》:「惟,凡思也。」《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2. 是、为。《书经·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3. 有。《礼记·缁衣》:「自周有终,相亦惟终。」《文选·张衡·东京赋》:「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1. 仅、独、只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2. 但是、只是。如:「病已治好,惟身体仍然虚弱无力。」
  3. 希望、祈使。《孟子·梁惠王下》:「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新唐书·卷一一五·郝处俊传》:「处俊言可从,惟陛下不疑。」
  1. 发语词,无义。《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孟子·滕文公下》:「惟士无田,则亦不祭。」通「唯」、「维」。
  2. 用于句中,无义。《书经·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
  1. 虽然、即使。《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2. 与、和。《书经·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
  3. 则。《书经·吕刑》:「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1. 以、因为。《书经·盘庚中》:「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圣 ( 聖 ) shèng/kū
圣 [ shèng ]
  1. 旧时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人。~哲。
  2. 最崇高的,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神~。~洁。~地。~经。
  3. 封建时代美化帝王的说法:~上。~旨。~明。
  4. 称学问、技术有特高成就的:~手。棋~。
圣 [ kū ]
  1. 古代方言,义同“掘”《説文•土部》:“圣,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圣。”清施補華《别弟文》:“吾負母而逃,圣野菜充飢。”
武功 wǔ gōng
(1).军事方面的功绩。《诗·大雅·文王有声》:“ 文王 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 崇 ,作邑于 丰 。” 郑玄 笺:“武功,谓伐四国及 崇 之功也。” 唐 李峤 《饯薛大夫护边》诗:“佇见 燕然 上,抽毫颂武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文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病故,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拟用‘襄’字。”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民还不安定,应该要先务内政,不要去图武功。”
(2).指武事。《诗·豳风·七月》:“二之日其同,载纘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孔颖达 疏:“至二之日之时,君臣及其民俱出田猎,则继续武事,年常习之,使不忘战也。”
(3).指武力。 宋 苏轼 《书王奥所藏太宗御书后》:“ 太宗 以武功定祸乱,以文德致太平。”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臣窃观 高皇帝 以武功定天下,深虑承平之后,武备寖弛,以启戎心。” 清 曾国藩 《湘乡县宾兴堂记》:“自古开国之主,以武功龕定祸乱,而继体蒙业之君,恒以文德致太平。”
(4).武术功夫。 唐 张鷟 《游仙窟》:“ 张郎 才器,乃是 曹植 天然。今见武功,又復 子南 夫也。”《太平天囯歌谣传说·好和尚》:“老和尚,听説你的武功不坏,我带了几箇教师来和你比比武。” 徐迟 《牡丹》一:“这边看不行了,也搭起三张桌子,把观众又吸引了回来。可是,他没有武功底子,翻下来摔断了腿。”  ——《漢語大詞典》
宣 xuān《國語辭典》

宣 [ xuān ]

  1. 散播、发扬。如:「宣传」。《书经·皋陶谟》:「日宣三德。」唐·柳宗元〈斩曲几文〉:「谄谀宜惕,正直宜宣。」
  2. 发散、疏通。如:「宣泄怨气」。《左传·昭公元年》:「宣汾、洮,障大泽。」
  3. 表达、说明。如:「心照不宣」。《国语·周语上》:「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宋·苏轼〈贺蒋发运启〉:「忽移书之见及,欣感之幸,笔舌难宣。」
  4. 知道、明白。《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5. 以君王的命令传召臣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镜花缘·第四回》:「刚才奴婢已向各花宣过圣意。」
  1. 遍。《管子·小匡》:「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焕炳照曜,靡不宣臻。」
  1. 姓。如明代有宣仲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