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一李端能事,西方金音敛手底。

王浩清代〕《八月十四夜听汪竹居先生鼓琴三十韵

城东琴师汪处士,摩挲灵台吐松气。李侯为甥韵作子,法中龙象大心志。

剧谈楼冉妙高弟,自言绝无苍生意。李侯短褐有长处,奉师再拜蹈且舞。

槃槃大腹坐寒暑,肉山裹云未易煮。归牛浮鼻过积水,呼吸关元罅春露。

海东青鸾哕十指,手色清于玉柄麈。初弹扊扊味甘苦,娥江女儿神弦语。

忽然迸作万猿叫,施州去天尺有五。优昙偶现道人绿,眉鬓枯藤挟风竹。

黄庭中人袖拂石,坐令十洲漫金栗。少年相期在澄清,老色上面抱关更。

富春山塘十日雨,一百八盘车走声。给予如九秋下鞲鹰,稍稍雪山落霜翎。

胸中直有过秦论,下指已是陶唐生。我持高丘苏肺热,龙头芝菌缩百结。

莫辞清瘁损二阮,聊同刑天舞跛鳖。四无人声耸项领,风味不减鬼瞰室。

往时吴侬歌尔尔,此行净淬筝笛耳。后来一李端能事,西方金音敛手底。

其馀隅坐裹头靡,不识不知叹韶美。归去彭湖仰青巘,梦中开门落松子。

吁嗟三闾亦大夫,巫山采兰能启予。予亦齐王学吹竽,亦颇挟瑟雍门趋。

成亏曾不辨有无。终朝鼓琴色不腴。中庭但有明月珠,斗酒豚蹄醉斯须。

明朝高斋云卧冷,羲皇午窗日上井。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后来一李能事西方金音敛手

后来(後來)hòu lái
(1).迟到,后到。《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支道林 还东,时贤并送於 征虏亭 , 蔡子叔 前坐近 林公 , 谢万石 后来,坐小远。”
(2).亦作“ 后徠 ”。犹以后。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跟“起先”等相对)。《汉书·杜钦传》:“以改前之容侍於未衰之年,而不以礼为制,则其原不可救而后徠异态;后徠异态,则正后自疑而支庶有间适之心。” 唐 李白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谢朓 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 殷公 。”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我后来知道,这时有几个清华学生和我同在马粪堆上。”
(3).指以后成长起来的人。《后汉书·卢植传》:“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崔相国请立太子》:“丞相太保 崔公 庄严宏厚,清雅公忠,善诱后来。”  ——《漢語大詞典》
一李
述异记濑乡老子祠有紫石榴红缥李一李二色 李商隐判春诗见上  ——《骈字类编》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1.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4.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5.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6.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1.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1.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2.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1.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2.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能事 néng shì
(1).所能之事。《易·繫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宋书·武帝纪中》:“莫不云行雨施,能事毕举。” 明 胡应麟 《诗薮·闰馀上》:“古风两 汉 ,近体三 唐 ,能事毕矣。”
(2).所擅长之事。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士有谋猷渊邃,术略入神,智周成败,思洞幽玄,才兼能事,神器无宜,而口不传心,笔不尽意,造次之接,不异凡庸。” 唐 杜甫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能事不受相促迫, 王宰 始肯留真跡。” 清 吴乔 《答万季野诗问》:“ 唐 人数百家,各有能事,非鄙朽一人所能尽测也。” 董必武 《闻延安成立怀安诗社赋四绝句》之三:“指挥能事 朱司令 ,慷慨悲歌 叶剑侯 。”又常与“极”连用。如:极其知人善任之能事。
(3).谓能任事。《管子·入国》:“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 清 钱谦益 《四川按察司佥事戴君恩授奉政大夫制》:“朕以东南多事,祸乱频仍,思得文武大略之人,以收指麾能事之效。”
(4).会办事;有本领。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二折:“不知老相公曾差甚么能事官员 陈州 去也不曾?” 明 王錂 《春芜记·定计》:“ 王四 兄,我一向晓得你是个能事的人,如今一件事求着你。”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以讳言有事为解事,以苟且了事为能事。”  ——《漢語大詞典》
西方 xī fāng
(1).方位名。指太阳落下去的一边。《诗·邶风·简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晋 傅玄 《杂诗》:“清风何飘颻,微月出西方。”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玄宗 时亢旱,禁中筑龙堂祈雨。命少监 冯绍正 画西方,未毕,如觉云气生梁栋间,俄而大雨。”
(2).犹西洋。指 欧 美 各国。 章炳麟 《訄书·商鞅》:“故法家者流,则犹西方所谓政治家也,非胶於刑律而已。”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我出国的时候,不知你的去向。但是我们对于西方的景仰,好像是我们先天的遗传。”
(3).指西方净土。 唐 杜甫 《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诗:“重闻西方止观经,老身古寺风泠泠。”《白雪遗音·玉蜻蜓·追诉》:“那晓你,飘然竟往西方去;害的我,不伶不俐奈如何。”
(4).复姓。 南唐 有 西方邺 。  ——《漢語大詞典》
金音 jīn yīn
(1).属金之音。即商音。《风后握奇经》:“金音五:一缓鬭,二止鬭,三退,四背,五急背。”《晋书·律历志上》:“金音商,三分徵益一以生,其数七十二。”
(2).石名。产于 四川省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凤凰乡 境内。其石质刚硬,敲之如金音,铿锵妙音响彻良久,故名。可制砚。 明 末 秦良玉 曾统兵驻守于此,用此石制砚。 郭沫若 《咏秦良玉》之二:“艷説臙脂鲜血代,谁知草檄有金音。”自注:“又 石柱县 有金音石,可製砚,传説 秦良玉 草檄用之。”  ——《漢語大詞典》
敛手(斂手)liǎn shǒu
(1).缩手。表示不敢妄为。《史记·春申君列传》:“ 秦 楚 合而为一以临 韩 , 韩 必敛手。”《后汉书·虞延传》:“帝知 延 不私,谓 成 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於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韦澳 为京兆尹,豪右敛手。”
(2).拱手。表示恭敬。《世说新语·贤媛》“ 桓宣武 平 蜀 ,以 李势 妹为妾”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妒记》:“﹝郡主﹞见 李 在窗梳头,姿貌端丽,徐徐结髮,敛手向主,神色闲正,辞甚悽惋。” 五代 和凝 《江城子》词:“含笑整衣开绣户,斜敛手,下阶迎。”《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惜夷服太觉不类……帽里每藏汗巾数条,见所尊者则摘帽敛手为礼。”  ——《漢語大詞典》
底 dǐ/de《國語辭典》

底 [ dǐ ]

  1. 器物或物體的最下部分。如:「鞋底」、「碗底」、「海底」、「井底」。
  2. 根源、底細。如:「謎底」、「揭底」、「摸底兒」、「尋根究底」。
  3. 末了、盡頭。如:「年底」、「月底」。
  4. 草稿、原本。如:「草底」、「存底」、「留個底兒」。
  5. 基本組成部分。如:「班底」、「紅底金字」。
  1. 到達。如:「終底於成」、「無所底極」。
  1. 何?什麼。表疑問。如:「干卿底事?」宋·蘇軾〈謝人見和前篇〉詩二首之二:「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臥定誰家?」

底 [ de ]

  1. 結構助詞。用在名詞或代名詞後面,表示所有的意思。如:「我底書」、「他底筆」。同「的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