飕飕木叶响,曀曀原野黑。

刘基明代〕《旅兴 其十一

赤霞变玄云,风起烟雾塞。飕飕木叶响,曀曀原野黑。

青泥没委巷,关塞生咫尺。水深蛟龙恣,山湿鸟兽寂。

留滞荷戈人,艰难去乡客。翘首望太阳,忧思萃朝夕。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飕飕木叶曀曀原野

飕飕(颼颼)sōu sōu
(1).象声词。形容风声雨声。《艺文类聚》卷一引 汉 赵壹 《迅风赋》:“啾啾颼颼,吟啸相求。” 宋 章丽贞 《长相思》词:“风颼颼,雨颼颼,万里归人空白头,南冠泣 楚 囚。” 朱自清 《一封信》:“我于是曾好几次爬到 北固山 的顶上,去领略那飕飕的高风。”
(2).象声词。形容很快通过的声音。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二折:“璫璫的几声锣响,颼颼的几声胡哨。”《水浒传》第七回:“ 智深 接过来,颼颼的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 杨朔 《黄海日出处》:“一时儿飕飕跳起几尾银光闪闪的大鱼,一时儿波浪上涌起一座小山。”
(3).阴冷貌。 唐 杜甫 《积草岭》诗:“颼颼林响交,惨惨石状变。” 仇兆鳌 注:“颼颼、惨惨,皆形容积阴也。” 金 元好问 《游龙山》诗:“石门无风白日静,自是林响寒颼颼。” 冀化 《百亩旱坪清水流》诗:“凉凉清水顺水流,甜甜清水滚下喉;顺手流啊滚下喉,身上心里凉飕飕。”
(4).萧飒、衰败貌。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寻夫上路》:“只画得他髮颼颼,和那衣衫敝垢。” 明 沈鲸 《双珠记·卖儿繫珠》:“谁道 陶朱 致产,为奔尘两鬢颼颼。”  ——《漢語大詞典》
木叶(木葉)mù yè
树叶。《楚辞·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 洞庭 波兮木叶下。”《晋书·儒林传·董景道》:“ 永平 中,知天下将乱,隐于 商洛山 ,衣木叶,食树果。” 唐 骆宾王 《冒雨寻菊序》:“泛兰英於户牖,座接鸡谈;下木叶於中池,厨烹野雁。” 元 萨都剌 《芙蓉曲》:“鲤鱼吹浪 江 波白,霜落 洞庭 飞木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水蚕》:“吾乡山蚕食椒、椿、檞、柘诸木叶而成茧。” 徐迟 《“不过,好日子哪天有?”》一:“这自己的房子,处在一个山坡上,入夜以后,淹没在墨绿的木叶中。”  ——《漢語大詞典》
响 ( 響 ) xiǎng
响 [ xiǎng ]
  1. 声音:~声。~箭。~马(旧称在路上抢劫财物的强盗,因抢劫时先放响箭而得名)。音~(a.声音,多就声音所产生的效果说;b.泛称收音、录音、扩音等设备)。
  2. 发出声音:钟~了。
  3. 声音高,声音大:~亮。~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4. 回声:~应(yìng )。如~斯应(喻反应迅速)。
曀曀 yì yì
阴沉昏暗貌。《诗·邶风·终风》:“噎噎其阴,虺虺其靁。” 朱熹 集传:“噎噎,阴貌。” 南朝 宋 鲍照 《学刘公干体》诗之二:“曀曀寒野雾,苍苍 阴山 栢。” 南朝 梁 周兴嗣 《答吴筠》诗之二:“曀曀夕云起,落落晓星沉。”  ——《漢語大詞典》
原野 yuán yě
亦作“ 原壄 ”。 平原旷野。《国语·鲁语上》:“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吕氏春秋·季春纪》:“循行国邑,周视原野。” 高诱 注:“广平曰原,郊外曰野。”《楚辞·九歌·国殇》:“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壄。” 朱熹 集注:“壄,古野字。弃原壄,骸骨弃於原壄也。” 宋 陆游 《荞麦初熟刈者满野喜而有作》诗:“城南城北如铺雪,原野家家种蕎麦。” 清 龚自珍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取不逞夷人及奸民,就地正典型,非有大兵陈之原野之事,岂古人於陆路开边衅之比也哉?”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序》:“春天,枯黄的原野变緑了。”  ——《漢語大詞典》
黑 hēi《國語辭典》

黑 [ ​hēi ]

語音
  1. 深暗如墨或煤的顏色。與「白」相對。
  2. 大陸地區黑龍江省的簡稱。
  3. 姓。如清代有黑旻。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吞沒、私貪。如:「一任總務下來,他黑了不少錢。」
  1. 昏暗無光。如:「黑暗」、「黑漆漆」。唐·李頻〈夏日題盩厔友人書齋〉詩:「黑處巢幽鳥,陰來叫候蟲。」
  2. 隱密的、不公開的。如:「黑名單」、「黑函」、「黑話」。
  3. 狠毒。如:「黑心肝」。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折》:「劉皇后,你左使這一片黑心腸做甚麼?」
  4. 專門從事非法的。與「白」相對。如:「黑道」、「黑市」、「黑槍」。

黑 [ hěi ]

  1. 參見「黑豆 」條。

黑 [ ​hè ]

讀音
  1. (一)​之讀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