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金甲箭攒猥,战士铁衣汗流雨。

刘基明代〕《赠杜安道

忆昔天兵伐荆楚,舳舻蔽江齐万橹。
欢声激烈似雷霆,猛气炰烋震貔虎。
拔蕣皖城犹俯拾,探穴九江无险阻。
明年大战康郎下,日月坱相吞吐。
冯夷蹋浪群水飞,巨鳌掉首三山舞。
云随太乙拥锋旗,鼍为丰隆作灵鼓。
将军金甲箭攒猥,战士铁衣汗流雨。
火龙熺焰绛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
鲸鲵既剪搀抢落,草木熙阳鱼出谷。
当时从臣皆俊良,近侍共推徐与杜。
或操陈子之刀镊,或负伊公之鼎俎。
艰难出入矢石下,鞠躬尽力无摧阻。
夙兴夜寐事一人,小心不贰帝临女。
只今四海同车轨,葑菲罔遗遵往古。
琼琚赤芾簉鹓行,鞍马禄食光门户。
天鸡一声金阙启,龙颜有喜常先睹。
顾我愚疏忧患集,病骨崚嶒蒸溽暑。
兴来怀旧倚长歌,星星两鬓丝千缕。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将军金甲战士铁衣

将军(將軍)jiāng jūn
(1).官名。《墨子·非攻中》:“昔者 晋 有六将军。” 孙诒让 间诂:“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者也。 春秋 时通称军将为将军。”
(2). 战国 时始为武将名。 汉 代皇帝左右的大臣称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临时出征的统帅有别加称号者,如楼船将军、材官将军等。 魏 晋 南北朝 时,将军有各种不同的职权和地位,如中军将军、龙骧将军等,多为临时设置而有实权;如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等,则仅为称号。 唐 十六卫、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等军,均于大将军下设将军之官。 宋 、 元 、 明 多以将军为武散官。 明 代的总兵官有挂印带将军号的。此外, 宋 、 元 、 明 亦称殿廷武士为将军。 清 代的将军有三种:一为宗室爵号之一,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二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专由 满 族人充任。内地各省将军(如 江宁 、 广州 、 成都 等将军),掌驻防军事及旗籍民事;在边疆地区(如 黑龙江 、 吉林 、 伊犁 ),将军即为全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三为临时出征的统帅,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 太平天囯 朝内官职,丞相最高,以次为检点、指挥、将军。
(3).泛指高级将领,或对军官之尊称。《史记·项羽本纪》:“臣与将军戮力而攻 秦 ,将军战 河 北,臣战 河 南。”《后汉书·齐武王縯传》:“诸将军幸欲尊立宗室,其德甚厚。”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武吟》:“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4).象棋术语。又称“照将”,简称“将”。亦用以比喻给人出难题。 毛泽东 《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我看,这个整改又要来一个鸣放高潮。把大字报一贴,你为什么不改?将一军。这个将军很有作用。”
(5).中药石硫黄,大黄的别名。分别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部、草部。
(6).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漢語大詞典》
金甲 jīn jiǎ
(1).金饰的铠甲。 汉 蔡琰 《悲愤诗》:“ 卓 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唐 李白 《胡无人》诗:“天兵照雪下 玉关 ,虏箭如沙射金甲。”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金甲撞钟梦》:“ 建安 徐国华 , 宣和 间,将入太学,梦高楼中悬大金鐘,有金甲人立鐘傍。”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天门三将军》:“其天门有三人守卫之,皆金甲。”
(2).借指兵事。 宋 秦观 《郭子仪单骑见虏赋》:“谓令公尚临於金甲,想可汗未厌於寰瀛。”  ——《漢語大詞典》
箭 jiàn《國語辭典》

箭 [ jiàn ]

  1. 武器名。即矢。一种搭在弓上发射的武器。如:「鸣箭」、「一箭双雕」。
  2. 参见「箭竹 」条。
  3. 量词。古代计算距离的单位。如:「一箭之地」。
  1. 快速。如:「一个箭步追了上去!」
攒 ( 攢 ) zǎn/cuán
攒 [ zǎn ]
  1. 积聚,积蓄:~钱。积~。
攒 [ cuán ]
  1. 聚,凑集,拼凑:~凑。~集。~钱。~眉。~射(集中射击)。~三聚五(三三五五,聚在一起)。
猥 wěi《國語辭典》

猥 [ wěi ]

  1. 众多。《汉书·卷二九·沟洫志》:「闻禹治河时,本空此地,以为水猥,盛则放溢。」《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所恃者寡,所取者猥。」
  2. 庞杂、混乱。《梁书·卷四六·杜崱传》:「以霸先既非贵素,兵又猥杂。」《资治通鉴·卷七四·魏纪六·邵陵厉公正始五年》:「时战国多事,公务烦猥。」
  3. 鄙陋、微贱。《抱朴子·外篇·百里》:「庸猥之徒,器小志近。」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今南北风俗,言其祖及二亲,无云家者;田里猥人,方有此言耳。」
  1. 忽然。《公羊传·成公十八年》「晋杀其大夫胥童」句下汉·何休·注:「厉公猥杀四大夫。」《文选·马融·长笛赋》:「于是山水猥至,渟涔障溃。」
  1. 累积。《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晋·桓玄〈沙汰众僧教〉:「避役钟于百里,逋逃盈于寺庙,乃至一县数千,猥成屯落。」
战士(戰士)zhàn shì
(1).士兵,参加作战的人。《尉缭子·武议》:“ 武王 伐 紂 ,师渡 盟津 ,右旄左鉞,死士三百,战士三万。”《后汉书·孔融传》:“孤( 曹操 )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餘矣。” 唐 高适 《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魏巍 《壮行集·开辟中国的黄金时代》:“在战斗结束回来的山路上,有几个战士倒下了。”
(2).泛指参加正义斗争或从事正义事业的人。 张天翼 《畸人手记》:“他说他们的教员从前是所谓打倒 孔 家老店的战士。” 巴金 《探索集·作家》:“作家是战士,是教员,是工程师,也是探路的人。”  ——《漢語大詞典》
铁衣(鐵衣)tiě yī
(1).古代战士用铁片制成的战衣。古乐府《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清 曹寅 《闻恢复长沙志喜》诗之二:“铁衣包白骨,寳马载红妆。”
(2).借指战士。 唐 高适 《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张翰林诗》:“铁衣远道三军老,白骨中原万鬼新。”
(3).指巡捕,狱卒。 清 王晫 《今世说·雅量》:“ 周櫟园 雪夜坐念室中,狱事正急,铁衣周罗户外。”
(4).指铁锈。 唐 刘长卿 《杂咏·古剑》:“铁衣今正涩,寳刃犹可试。”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铁锈》﹝释名﹞:“铁衣。 藏器 曰:‘此铁上赤衣也。刮下用。’”  ——《漢語大詞典》
汗 hàn/hán《國語辭典》

汗 [ hàn ]

  1. 由动物皮肤的毛细孔所排泄出的液体。如:「冷汗」、「盗汗」、「汗流浃背」、「挥汗如雨」。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2. 姓。如战国时楚国有汗明。
  1. 流汗、使出汗。《汉书·卷六四下·王襃传》:「匈喘肤汗,人极马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面何以汗?」

汗 [ hán ]

  1. 参见「[[可汗]]」条。
流 liú《國語辭典》

流 [ liú ]

  1. 水的通稱。《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 像水流的東西。如:「氣流」、「暖流」、「電流」、「車流」。
  3. 派別。如:「九流十家」。《漢書·卷一○○·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4. 品類、等級。如:「上流」、「名流」、「第一流」。
  1. 移動。如:「人口外流」。《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 留傳、散布。如:「流芳萬世」。《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3. 趨向。如:「流於形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4. 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5. 放縱。《國語·晉語一》:「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
  1.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民」。
  2.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年」。宋·蔣捷〈一翦梅·一片春愁待酒澆〉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3. 意外的、不明來處的。如:「流矢」、「流彈」。
  4. 沒有根據的。如:「流言」、「流譽」。
雨 yǔ/yù《國語辭典》

雨 [ yǔ ]

  1.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落的小水滴。如:「春雨」、「梅雨」、「风雨交加」、「秋风秋雨愁煞人」。
  2. 朋友。如:「旧雨新知」。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雨 [ yù ]

  1. 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2. 降落、落下。如:「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宋·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3. 滋润、灌溉。唐·孟郊〈终南山下作〉诗:「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唐·鲍溶〈答客〉诗:「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