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将王命论班彪,舌烂唇焦语未休;

陈肇兴清代〕《葭月二十六日喜晤石庄,兼话大甲官军捷信 其二

曾将王命论班彪,舌烂唇焦语未休;无补君亲空痛哭,同为羁旅倍生愁。

千秋气节怀龙尾,半世功名愧虎头。拔剑酒酣歌斫地,因君还欲赋同仇。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命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1. 快要:~要。~至。~来。即~。
  2. 带领,扶助:~雏。扶~。~军。
  3. 拿,持:~心比心。
  4. 把:~门关好。
  5.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
  6.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7. 保养:~养。~息。
  8. 兽类生子:~驹。~小猪。
  9.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10. 又,且:~信~疑。
  11.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12. 刚,刚刚:~~。~才。
  13. 姓。
将 [ jiàng ]
  1.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2.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王命 wáng mìng
(1).帝王的命令、诏谕。《书·康诰》:“惟威惟虐,大放王命。”《史记·楚世家》:“王与太子俱困於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使者分王命,羣公各典司。”《孽海花》第八回:“你是王命在身的人,那里能尽着耽搁!”
(2).指 东汉 班彪 《王命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王命》清辩,《新序》该练。”  ——《漢語大詞典》
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4. 看待:一概而~。
  5.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6. 按照:~件。~资排辈。
  7. 姓。
论 [ lún ]
  1. 古同“伦”,条理。
  2.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3. 古同“抡”,挑选。
班 bān《國語辭典》

班 [ bān ]

  1. 古代将玉质的信物中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以为信。《说文解字·玨部》:「班,分端玉。」《书经·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2. 分开、分别。参见「班马 」条。
  3. 分予、赠给。《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援)​乃散尽(货殖财产)​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裤。」
  4. 颁布。《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秋,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于天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自周命维新,姬公定法,䌷三正以班历,贯四时以联事。」
  5. 回、还。如:「班师回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遂班军而回还,一郡并获全。」
  6. 相等、等同。《孟子·公孙丑上》:「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汉·赵岐·注:「班,齐等之貌也。」
  1. 工作或学习人员的分组组别。如:「甲班」、「初级班」、「才艺班」、「进修班」。
  2. 行业中的小团体。如:「戏班」。
  3. 军队中编制的单位。属于排,通常由十人组成。
  4. 行列、行次。如:「排班」。《文选·张衡·东京赋》:「然后百辟乃入,司仪辨等,尊卑以班。」三国吴·薛综·注:「班,位次也。谓尊卑有等差也。」
  5. 按时间分成的工作段落。如:「上班」、「值班」、「加班」、「三班制」。
  6. 量词:➊ ​ 计算人群的单位。如:「一班人马」。➋ ​ 计算交通工具定时开动的单位。如:「这家航空公司每周有三班飞机飞往欧洲。」➌ ​ 计算班级的单位。如:「我们学校有二十五班学生。」➍ ​ 计算工作时段的单位。如:「这星期加了三班工作。」
  7. 姓。如汉代有班彪、班超、班昭。
  1. 定时开动的。如:「班机」、「班车」。清·徐珂《清稗类钞·舟车类·班船》:「江苏之称航船,曰:『班船』。喻其往来有定,更番为代也。」
彪 biāo《國語辭典》

彪 [ biāo ]

  1. 老虎身上的斑纹。《说文解字·虎部》:「彪,虎文也。」
  2. 老虎。北周·庾信〈枯树赋〉:「熊彪顾盼,鱼龙起伏。」
  3. 姓。如春秋时卫国有彪傒、彪夫,宋代有彪居正。
  1. 文采显现。汉·扬雄《法言·君子》:「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晋·李轨·注:「弸,满也。彪,文也。积行内满,文辞外发。」晋·张华〈励志诗〉:「体之以质,彪之以文。」
  2. 明悟。汉·蔡邕〈处士圈典碑〉:「童蒙来求,彪之用文。」
  1. 健壮如虎。如:「彪形大汉。」《北史·卷五四·斛律金传》:「光字明月,马面彪身,神爽雄杰。」
舌 shé《國語辭典》

舌 [ shé ]

  1. 动物口腔中专司辨别味道,帮助咀嚼与发音的味觉器官。也称为「舌头」。
  2. 物体像舌头的部分。如:「火舌」、「帽舌」、「笔舌」。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烂 ( 爛 ) làn
烂 [ làn ]
  1. 因过熟而变得松软:~糊。煮~。
  2. 程度极深:台词背得~熟。
  3. 东西腐坏:腐~。
  4. 灼伤:焦头~额。
  5. 崩溃,败坏:敌人一天天~下去。
  6. 破碎:破~。~纸。
  7. 头绪杂乱:~摊子。
  8. 明,有光彩:~银枪。~漫。
唇 chún《國語辭典》

唇 [ zhēn ]

  1. 惊骇。《说文解字·口部》:「唇,惊也,从口辰声。」
焦 jiāo《國語辭典》

焦 [ jiāo ]

  1. 物体经过火烧后,变黄黑脆硬的样子。如:「焦黑」、「焦土」、「焦馒头」、「焦油条」。
  2. 干燥、干枯。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1. 物体经火烧而致枯黑、脆硬。如:「烧焦」。《左传·哀公二年》:「卜战,龟焦。」
  2. 烦恼、著急。如:「焦虑」。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三三:「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假如你焦他没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个孙媳妇,一家一计过日子?」
  1. 国名。周代姬姓诸侯国,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陕县南。
  2. 姓。如汉代有焦延寿。
语 ( 語 ) yǔ/yù
语 [ yǔ ]
  1.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
  2.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
  4. 说:细~。低~。
语 [ yù ]
  1. 告诉:不以~人。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休 xiū/xǔ《國語辭典》

休 [ xiū ]

  1. 歇息。如:「休養」、「休憩」。《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
  2. 停歇、終止。如:「休會」、「休學」。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水滸傳·第五一回》:「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3. 辭退官職、工作。如:「退休」。唐·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唐·白居易〈自問〉詩:「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
  4. 丈夫主動向妻子解除婚約。《水滸傳·第八回》:「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汙,如何把我休了?」《紅樓夢·第六八回》:「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
  5. 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休戚與我均,何所避?」
  1. 不要、不可。如:「休想」、「休問」。唐·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歎恨,未必不為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
  1. 美好。如:「休兆」、「休德」。唐·柳宗元〈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累仕所至,必有休聲。」
  1. 福祿、吉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戰國策·魏策四》:「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2. 姓。漢封楚元王之子為休侯,後以邑為氏。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罷」、「了」。宋·李清照〈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宋·呂勝己〈南鄉子·斗笠棹扁舟〉詞:「笑道漁翁太拙休。」

休 [ xiǔ ]

  1. 參見「休屠 」條。

休 [ xǔ ]

  1. 使溫暖。《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末,蹙於腦而休於氣。」通「煦」。
  2. 發出痛念、憐惜的聲音。《左傳·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