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图周冂得,戎议傅咸优。

汤显祖明代〕《送艾太仆六十韵

世阀高临汝,衣冠起岳州。精灵华盖晓,气脉洞庭秋。

江汉称才子,潇湘托好逑。儒林苍玉满,郎署白云悠。

是日江陵相,长星寓县愁。礼嫌金革变,权误墨缞留。

奋笔含香勇,冲冠执法羞。燕臣随伏阙,楚客竟为囚。

御挺惊魂落,丹墀溅血流。动传天诏狱,分作鬼投幽。

远窜逢群魅,销冤失爽鸠。秦城将急杵,汉党欲穷钩。

泪湿条支尽,身拚井鬼休。扶颜依枸杞,作语向氂牛。

洗雪人难待,迷阳运忽周。机权还太乙,气色陨蚩尤。

诏旨须人望,恩波许自由。玉关归鸟道,青海发龙湫。

遂作云雷起,还令湘汉浮。法星低照蜀,明月远通倍。

复有东门恨,难为西塞忧。猿鸣初黯淡,鹤怨转夷犹。

龙影回江郭,巴云护岳楼。文章沾入雾,富贵起随沤。

天在山难畜,王明井必收。九河原曲直,百炼肯刚柔。

光禄征能就,陪台出似游。苍梧蟠帝寝,芳树绕潮沟。

典客高情映,祠郎清燕酬。如云瞻閟灊,似雪耻蜉蝣。

好以清琴弄,时将白简抽。似缘参世业,不惜偶人俦。

下秩依园庙,斋心隔冕旒。时时分羽籥,一一听鸣球。

署色朝霞起,祠阴宿鸟啾。才情空荏苒,耆旧得优游。

翰墨飞长纸,壶觞引薄脩。忘年过洒落,浃岁语绸缪。

受命同嘉橘,孤株感若榴。看松高盖偃,援桂晚枝樛。

世事留黄阁,公才尚黑头。乞归丹疏入,言佩尺书投。

岩望宜专坐,朝铨且七驺。离心眷兰菊,别韵起梧楸。

冠盖鸿胪道,干旌白鹭洲。月卿争祖席,云从识仙舟。

岸草摇清箧,江花点敝裘。行藏燕市古,出入楚门修。

去欲蒐戎乘,行将咏德愬。凤洮鸣镝满,云朔羽书稠。

汧渭秦非子,河源汉列侯。羌胡形欲诡,将相语犹偷。

马谷经年减,燕金几处求。和戎虚汉物,赠策岂吾谋。

太白朝芒角,崆峒宿践蹂。英雄怀玉剑,形势惜金瓯。

老亦趋千里,今何问一丘。骏图周冂得,戎议傅咸优。

并事今吴赵,长流旧沈邹。群公心赤苦,高爵岁华遒。

未必参帷幕,看君展一筹。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骏图

骏图(駿圖)jùn tú
犹鸿图。 明 王世贞 《送章道华提刑之江西》诗:“旧传分鼎业,争重有 洪都 ,日月疲龙战,乾坤抚骏图。”  ——《漢語大詞典》
周 zhōu《國語辭典》

周 [ zhōu ]

  1. 完密、严谨。如:「周密」、「周详」。《说文解字·口部》:「周,密也。」《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2. 全部、整个。如:「周身」。
  1. 朝代名:➊ ​ 参见「周朝 」条。➋ ​ 参见「[[北周]]」条。➌ ​ 唐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➍ ​ 参见「[[后周]]」条。
  2. 环绕区域的外围部分。如:「四周」、「圆周」、「周围」。
  3. 量词。计算环绕次数的单位。如:「环岛一周」、「绕场两周」。
  4. 满一年。如:「周年」、「周岁」。通「周」。
  5. 姓。如明代有周顺昌。
  1. 环绕。如:「周而复始」。《楚辞·屈原·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2. 救济、援助。如:「周济」。《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夷王梅赜等并帅支党来附逊,逊倾财帛,周赡经恤。」通「赒」。
  1. 普遍、全、都。如:「众所周知」。《易经·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冂 jiōng《國語辭典》

冂 [ jiōng ]

  1. 离城市很远的地方。《说文解字·冂部》:「冂,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象远介也。」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戎 róng《國語辭典》

戎 [ róng ]

  1. 兵器。《礼记·月令》:「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汉·郑玄·注:「五戎谓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
  2. 兵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唐·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其大小之戎,号令之用,则听于节度使焉。」
  3. 兵士。《易经·同人卦·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国语·吴语》:「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
  4. 军旅。如:「投笔从戎」。唐·皮日休〈白门表〉:「监戎者以闻。上赫然大怒,命大将职正其罪。」
  5. 战争。《书经·说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新唐书·卷一二二·魏元忠传》:「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
  6. 泛指西方的少数民族。《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7. 姓。如汉代有戎赐。
  1. 大。《诗经·周颂·烈文》:「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汉·毛亨·传:「戎,大。」
  1. 你、汝。《诗经·大雅·民劳》:「戎虽小子,而式弘大。」汉·郑玄·笺:「戎,犹女也。」
议 ( 議 ) yì
议 [ yì ]
  1. 意见,言论:~论。提~。建~。
  2. 讨论,商量:商~。会~。协~。~案。~决。~价。
  3.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恐招物~。
  4.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驳~。
傅 fù《國語辭典》

傅 [ fù ]

  1. 辅助。《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子房虽病,彊卧而傅太子。」
  2. 教导、教授。《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3. 附著、依附。《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4. 擦抹、涂抹。如:「傅粉施朱」。《新唐书·卷一三六·李光弼传》:「身被数创,肃宗躬为傅药。」
  5. 携带。《后汉书·卷二一·耿纯传》:「选敢死二千人,俱持彊弩,各傅三矢。」《宋史·卷三三一·沈遘传》:「边人驩激,执弓傅矢,唯恐不得进。」
  1. 教师,教导传授技艺或学业的人。如:「师傅」。《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2. 姓。如晋朝时有傅玄。
咸 ( 鹹 ) xián《國語辭典》

咸 [ xián ]

  1. 都、皆、全。如:「老少咸宜」。《書經·舜典》:「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之二:「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1. 普及、遍及。《國語·魯語》:「小賜不咸,獨恭不優。」
  2. 和睦。《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1.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艮(☱)​下兌(☶)​上。表示山澤相感應之象。
  2. 姓。如漢代有咸宣。
优 ( 優 ) yōu《國語辭典》

优 [ yōu ]

  1. 形容五穀精白有如人的白髮。《龍龕手鑑·人部》:「优,五穀精如人白髮也。」→「優」的異體字(10872)​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