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知名教乐,深笑宴游非。

司马光宋代〕《题杨中正

阀阅盛山西,朱门飏戟衣。雅知名教乐,深笑宴游非。

一室琴书隘,三年园圃稀。异时论事业,肯复让轻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名教宴游

雅 yǎ《國語辭典》

雅 [ yǎ ]

  1. 《诗经》体裁之一。于天子诸侯朝会宴飨时歌诵。有〈大雅〉、〈小雅〉之分。
  2. 交情、情谊。《汉书·卷八五·谷永传》:「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员外途穷忏悔》:「我与君交虽不深,然幼年曾有同窗之雅。」
  3. 姓。如明代有雅琥。
  1. 正。《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2. 高尚的、不俗的。汉·王充《论衡·四讳》:「夫田婴俗父;而田文雅子也。」唐·王勃〈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3. 美好。《文选·陆云·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之一》:「雅步擢纤腰,巧笑发皓齿。」《北史·卷三三·李顺传》:「希远弟希宗,字景玄。性宽和,仪貌雅丽,有才学。」
  1. 向来。《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
  2. 很、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镕裁》:「士龙思劣,而雅好清省。」《聊斋志异·卷一·青凤》:「孝儿亦倜傥,倾吐间,雅相爱悦。」
  3. 对他人的敬称。如:「雅教」、「雅鉴」、「雅穆」。

雅 [ yā ]

  1. 一种鸟。即鸦。《说文解字·隹部》:「雅,楚乌也。……秦谓之鸦。」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名教 míng jiào
(1).名声与教化。《管子·山至数》:“昔者 周 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於天下。”
(2).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 宋 曾巩 《上杜相公书》:“重名教,以矫衰弊之俗。”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或为干城之选,则当奏绩於疆埸;或为礼乐之司,则宜建功於名教。”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七》:“明明是现代人……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  ——《漢語大詞典》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深 shēn《國語辭典》

      深 [ shēn ]

      1. 从高到下,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很大。与「浅」相反。如:「深海」、「深渊」。
      2. 高奥、精微。如:「他这句话的用意很深。」
      3. 浓厚。如:「一往情深」、「深蓝色」。
      4. 形容时间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5. 茂盛。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 很、非常。如:「深得人缘」、「深加赞美」。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宴游(讌游)yàn yóu
      亦作“ 宴游 ”。 宴饮游乐。《汉书·贾山传》:“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 唐 沈亚之 《李绅传》:“ 绅 以进士及第还,过謁 錡 。 錡 舍之,与宴游昼夜, 錡 能其才,留执书记。” 宋 柳永 《少年游》词之六:“铃斋无讼宴游频,罗綺簇簪缨。” 严复 《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娼家之女,日事宴游。”
      亦作“ 讌游 ”。 宴饮游乐。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昭越姬》:“ 昭王 讌游, 蔡姬 在左, 越姬 参右。”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三:“ 正大 初,余先子令 叶 , 飞伯 持诸公书来投。先子异其文,置门下。遂与余定交,每觴酒讌游无不在。”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唯时戴笠故交,担簦才子,竝与讌游之席,各传酬和之篇。”
      见“ 讌游 ”。  ——《漢語大詞典》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1.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2.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1.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2.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3.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1.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1.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2.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1.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