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固无愧,立身明本根。

司马光宋代〕《古诗赠兴宗

穷达有常分,得丧难豫言。
古今浩茫茫,倚伏安可原。
轩掌彼自荣,兴俗同崩奔。
锱铢校重轻,冰火殊凉温。
君子固无愧,立身明本根。
度矩苟不愆,宠辱徒喧喧。
有如清济流,横贯长河浑。
景公马千驷,南面雄东藩。
陶青刘舍徒,位为丞相尊。
当时非不显,磨灭何足论。
颜回在陋巷,藜藿甘盘飧。
原宪结弊衣,蓬蒿塞其门。
当时岂不穷,至今荣名存。
况君齿方垃,德业素所敦。
安知塌起归,不作凌云翻。
要之白首期,壮烈施元元。
为君画善策,洒扫清前轩。
长舒四五榻,客来辄闭樽。
群愁喜伺人,稍醒必烦冤。
拒之亦无他,体中常昏昏。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君子无愧立身明本

君子 jūn zǐ
(1).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淮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 高诱 注:“君子,国君。”
(2).泛指才德出众的人。《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汉 班固 《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 宋 王安石 《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 清 方文 《石桥怀与治》诗:“昔年居南邨,卜隣近君子。”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我想世界上的人,也不能就分做两群:说这群是好,那群是坏;这群君子,那群小人。”
(3).旧时妻对夫之称。《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进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 李贤 注:“君子,谓夫也。”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七:“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鸞。” 清 孙枝蔚 《采莲曲》之一:“妾采莲,采莲寄君子。”
(4).指 春秋 越国 的君子军。《国语·吴语》:“﹝ 越王 ﹞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 韦昭 注:“私卒君子,王所亲近有志行者,犹 吴 所谓贤良, 齐 所谓士。”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被擒》:“ 越王 亲率兕甲十万,君子六千,直渡 太湖 。”参见“ 君子军 ”。
(5).对人的尊称。犹言先生。《太平广记》卷四一九引 唐 李朝威 《异闻录·柳毅》:“夫人泣谓 毅 曰:‘骨肉受君子深恩,恨不得展媿戴,遂至睽别。’”《武王伐纣平话》卷中:“ 姜尚 问曰:‘君子,尔何姓?’”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三折:“君子,你这等一个人,可被那厮欺负,我好是不平也。”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我姊妹出来已久,恐家慈见疑,如今要返深闺,君子,请回去罢。”
(6).美酒。《类说》卷四三引 唐 皇甫松 《醉乡日月》:“凡酒……以家醪糯觴醉人者为君子。”
(7).竹之雅号。 宋 苏辙 《林笋复生》诗:“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参见“ 君子竹 ”。  ——《漢語大詞典》
固 gù《國語辭典》

固 [ gù ]

  1. 结实、坚硬。如:「牢固」、「稳固」、「坚固」。《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2. 坚定、确定。《韩非子·五蠹》:「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1. 安定。如:「巩固国防」。《国语·鲁语上》:「晋始伯而欲固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诸侯。」《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 禁闭。《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
  1. 坚决、坚持、极力。如:「固守」。《书经·大禹谟》:「禹拜稽首固辞。」《老残游记·第四回》:「那人再三固让。老残仍送出大门,看那人上马去了。」
  2. 原来、一向。如:「固有道德」。《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 当然、诚然。唐·柳宗元〈封建论〉:「州县之设,固不可华也。」《聊斋志异·卷一一·王大》:「谄者固可诛,谬者亦可恨也。」
  4. 姑且、暂且。《老子·第三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若之,必固强之。」
  1.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固来。
无愧(無愧)wú kuì
亦作“ 无媿 ”。
(1).没有什么惭愧之处。 南朝 宋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於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媿耳。”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之文﹞编之乎《诗》《书》之策而无愧,措之乎天地之间而无亏。” 冯牧 《〈郭小川诗选〉代序》:“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诗人的艺术道路和艺术风格,而使他可以无愧地置身于我国最优秀的革命诗人的行列之中。”
(2).谓比较起来并不逊色。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 班固 《西汉书》,典雅详整,无媿 马迁 ,后世有作,莫能及矣。”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一两之金比之万鎰,分两虽悬絶,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  ——《漢語大詞典》
立身 lì shēn
(1).处世、为人。《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周书·李和传》:“ 宇文庆和 ,智略明赡,立身恭谨,累经委任,每称吾意。” 唐 寒山 《诗》之一○一:“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諂諛。” 鲁迅 《华盖集·论辩的魂灵》:“是处世的宝训,立身的金箴。”
(2).立足;安身。《太平广记》卷四二七引 唐 张读 《宣室志·李徵》:“吾子以文学立身,位登朝序,可谓盛矣!”《平山冷燕》第十一回:“ 宋信 在 扬州 ,被 冷降雪 在 陶进士 、 柳孝廉 面前出了他的丑后,而传出来人人嘲笑,故立身不牢。”  ——《漢語大詞典》
明本 míng běn
(1).明白所为之事之“本”,如为什么要这样做,达到什么效果等。《管子·幼官》:“执务明本,则士不偷。” 尹知章 注:“明所为之本。”
(2). 明 代的刻本。详“ 明版 ”。  ——《漢語大詞典》
根 gēn《國語辭典》

根 [ gēn ]

  1. 植物茎干长在土里的部分,具有固定、吸收或贮藏水分、养分的功能。如:「落叶归根」。三国魏·曹植〈七步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唐·李白〈为吴王谢责赴行在迟滞表〉:「流波思其旧浦,落叶坠于本根。」
  2. 物体的基部、下部。如:「耳根」、「牙根」。唐·白居易〈早春〉诗:「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3. 事物的本源。如:「祸根」、「病根」、「追根究底」。唐·独孤及〈梦远游赋〉:「止水不波,浮云无根。」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而后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4. 事物的存底。如:「票根」、「存根」。
  5. 量词。计算细长形物体的单位。如:「一根棍子」、「三根筷子」。
  6. 姓。如周代有根牟子。
  1. 深植。《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1. 澈底的。如:「根绝」、「根除」。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