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承吕公檄,遂策阮生驴。

司马光宋代〕《奉和济川代书三十韵寄诸同舍

金马延群俊,芸午聚众书。
杳疑神境绝,深与世尘疏。
气逼烟霄爽,光分日月余。
不材叨误选,故友幸聊居。
云盖森朝骑,天阍谨契鱼。
后先陪贾马,左右揖严徐。
朱阁霜清外,璇题日上初。
词林精采撷,艺囿纵游鱼。
决胜揪枰暝,穷欢绮席舒。
朝错升紫闼,咫尺侍彫舆。
玉壨俄乡思,铜符忽诏除。
彩衣承几枚,华毂照园庐。
四郭柑垂荫,千塍稻散渠。
壶浆迎露冕,铙吹拥高旟。
有德能仁虎,无欺耻怒狙。
道涂繁揖让,犴狱绝沦胥。
滞穗栖场圃,鸣桴静里闾。
贫宁费官烛,饥不茹家蔬。
翁子怀青绶,文园驾赤车。
古今相与校,胜负定何如。
上正开宣室,人方诵子虚。
追锋行人谒,委佩复传胪。
抚已聊睎骥,临民遽起予。
居然耗廪禄,岂不愧簪裾。
鹈翼颜何厚,锥囊意未摅。
因循恋糠籺,汩没老涂淤。
自顾徒为尔,诚非益者欤。
俄承吕公檄,遂策阮生驴。
驿骑传巴徼,诗筒达鲁墟。
琳琅固无价,燕石敢沽诸。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吕公

俄 é《國語辭典》

俄 [ é ]

  1. 须臾、片刻。《说文解字·人部》:「俄,顷也。」《列子·力命》:「俄而季梁之疾自瘳。」唐·沈千运〈赠史修文〉:「念离宛犹昨,俄已经数期。」
  1. 倾斜。《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汉·毛亨·传:「俄,倾貌。」
  1. 俄罗斯共和国的简称。旧音ㄜˋ è。
承 chéng《國語辭典》

承 [ chéng ]

  1. 奉。《左傳·成公十六年》:「承寡君之命以請。」
  2. 蒙受、接受。如:「承蒙」、「承贈」。《左傳·僖公十五年》:「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3. 擔當、負責。如:「承擔」、「這件事情由你來承辦。」
  4. 繼續、繼承。《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1. 姓。如漢代有承宮。
吕公 lǚ gōng
(1).指 吕尚 。 唐 温庭筠 《渭上题》诗:“ 吕公 荣达 子陵 归,万古烟波绕钓磯。”参见“ 吕牙 ”。
(2).指 吕嵒 ,即 吕洞宾 。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 襄汉 隐者,躬耕数亩……一日,柱间得一絶,相传 吕公 作也。”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乙·岳阳吕翁》:“ 章騆 为 岳阳 守,闻城南老松之侧有 吕公 祠宇。”参见“ 吕洞宾 ”。  ——《漢語大詞典》
檄 xí《國語辭典》

檄 [ xí ]

  1. 古代用于征召、声讨等的官方文书。《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文选·曹植·白马篇》:「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1. 用檄文饬令、告知等。《聊斋志异·卷一一·王者》:「于是急檄属官,设法补解讫。」《儒林外史·第五回》:「汤知县把这情由细细写了个禀帖,禀知按察司。按察司行文书檄了知县去。」
遂 suì《國語辭典》

遂 [ suì ]

  1. 称心、满足。如:「诸事不遂」。《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红楼梦·第四六回》:「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的。」
  2. 顺从、顺应。如:「半身不遂」。《国语·周语下》:「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3. 成功、成就。如:「杀人未遂」。唐·柳宗元〈瓶赋〉:「功成事遂,复于土泥。」《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男儿未遂平生志,且乐高歌入醉乡。」
  4. 进、通达。《易经·大壮卦·上六》:「象曰:不能退,不能遂。」
  5. 荐举、进用。《书经·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礼记·月令》:「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
  6. 生长。《汉书·卷二二·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7. 尽、止。《礼记·曲礼上》:「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1. 终究、竟然。《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2. 就、于是。《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而穆公用之并国三十,遂霸西戎。」
  1. 远郊、郊外。《书经·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礼记·王制》:「不变,移之遂,如初礼。」
  2. 小沟。《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儒林外史·第四○回》:「沟间有洫,洫间有遂。」
  3. 古代射箭的人所穿的臂衣。《仪礼·大射礼》:「袒决遂,执弓右,挟之出。」

遂 [ ​suí ]

  1. (一)​之又音。
策 cè《國語辭典》

策 [ cè ]

  1. 馬鞭。《左傳·文公十三年》:「乃行繞朝贈之以策。」《文選·賈誼·過秦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2. 枴扙。《淮南子·墬形》:「夸父棄其策,是為鄧林。」《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
  3. 蓍草稱為「策」。《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傳》:「夫摓策定數,灼龜觀兆,變化無窮。」宋·王安石〈禮樂論〉:「是故天之高也,日月星辰陰陽之氣,可端策而數也。」
  4. 計謀。如:「獻策」、「束手無策」。《戰國策·秦策一》:「臣出必故之楚,以順王與儀之策,而明臣之楚與不也。」
  5. 古代以竹簡記事然後連編成策。《孟子·盡心下》:「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通「冊」。
  6. 文體名。內容以陳述政事的計畫為主。漢·武帝〈詔賢良〉:「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
  7. 永字八法之一,為斜書向上之一筆。
  8. 姓。如明代有策敏。
  1. 鞭打、驅使。如:「策馬前進」。《楚辭·宋玉·九辯》:「郤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北周·庾信〈哀江南賦〉:「乘白馬而不前,策青騾而轉礙。」
  2. 督促、勉勵。南朝齊·蕭子良〈與孔中丞稚珪書〉:「孜孜策勵,良在於斯。」《宋史·卷四三四·葉適傳》:「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
  3. 扶、拄。《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宋·盧袓皋〈浣溪沙·午睡醒來〉詞:「午睡醒來策瘦筇,幾痕茸綠徑苔封。」
阮 ruǎn《國語辭典》

阮 [ ruǎn ]

  1. 乐器名。一种弹拨乐器。参见「阮咸 」条。
  2. 国名。为殷商时的小国,故城约在今大陆地区甘肃省泾川县东南。后为周文王所灭。
  3. 姓。如晋代有阮籍。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1.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2.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3.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4.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5.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1.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2.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3. 生命。如:「輕生」、「餘生」。
  4.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5.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6.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7.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8.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9.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2.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3.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4.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1.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2.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1.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驴 ( 驢 ) lǘ
驴 [ lǘ ]
     ◎ 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拉车、耕田、供人骑乘:~骡。~皮胶(亦称“阿胶”)。驴皮影。~唇不对马嘴。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