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移乡曲,声光动缙绅。

司马光宋代〕《咏史三

不事王侯者,修然郑子真。
开田谷口美,荷锸白渠春。
德化移乡曲,声光动缙绅。
一时钟鼎贵,磨灭彼何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德化乡曲声光缙绅

德化 dé huà
(1).谓以德行感化。《韩非子·难一》:“ 舜 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后汉书·鲁恭传》:“ 恭 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 许伯 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 恭 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輟耕相让。” 宋 苏轼 《元祐三年春贴子词·皇太后阁》之五:“彤史年来不絶书,三朝德化妇承姑。” 李大钊 《史观》:“史之进展必有动因。至于动因何在,则又言人人殊……或曰:在精神,如圣神、德化、理念是。”
(2).犹德教。《文选·刘琨〈劝进表〉》“苍生顒然” 李善 注引《尹文子》:“ 尧 德化布于四海,仁惠被于苍生。”《汉书·平帝纪》:“太僕 王惲 等八人使行风俗,宣明德化,万国齐同。” 元 王逢 《题马洲书院》诗:“德化三王并,威仪百代尊。” 何启 胡礼恒 《新政论议》:“吾意其德化臻于上理,声教迄于遐方。”  ——《漢語大詞典》
移 yí《國語辭典》

移 [ yí ]

  1. 移转、搬迁。如:「移植」、「迁移」。《汉书·卷四九·鼌错传》:「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唐·李贺〈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2. 转变、改变。如:「移风易俗」、「移孝作忠」。唐·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3. 摇动。《礼记·玉藻》:「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唐·孔颖达·正义:「移谓靡迆摇动也。」
  4. 施予、赠送。《史记·卷一○四·田叔传》:「鞅鞅如有移德于我者,何也?」《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是以旃裘之王,胡貉之长,移珍来享,抗手称臣。」
  5. 去除。汉·王充《论衡·变虚》:「齐君欲禳慧星之凶,犹子韦欲移荧惑之祸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
  1. 一种官方文书的旧称,行文于平行的对等单位之间。《后汉书·卷七四·袁绍传》:「桥帽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诸司相质 其制有三:一曰关,二曰制,三曰移。」
  2. 姓。如汉代有移良。
乡曲(鄉曲)xiāng qū
(1).古代居民组织的基层单位。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官一》:“制卒以州閭,授正以乡曲。”《庄子·胠篋》:“闔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閭、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王先谦 集解引《司马法》:“五州为乡。”又引 郑玄 曰:“二千五百家为州,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2).家乡,故里。《战国策·秦策一》:“卖僕妾售乎閭巷者,良僕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僕少负不羈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强 尝丞 溧阳 ,名与乡曲俱失之。” 梁启超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中国 人之入耶教者,亦有两种类:一曰真信教者,二曰利用外国教士以抗官吏武断乡曲者。”
(3).乡亲;同乡。指人。《三国志·吴志·孙静传》:“ 坚 始举事, 静 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 唐 卢照邻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乡曲争持钱帛,竞施珍宝。”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家礼二》:“与其得直於有司,不如两平於乡曲之为愈也。”
(4).谓居里或籍贯相同。《太平广记》卷一六六引 唐 牛肃 《纪闻·吴保安》:“侧闻吾子之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三:“ 常名立 , 汝阴 人,与家中有乡曲之旧。”《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 韩元帅 部下将士都是北人,语言相合,岂无乡曲之情。”
(5).偏僻的村野。《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北齐书·文襄帝纪》:“僕乡曲布衣,本乖艺用,出身为国,绵歷二纪。”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恶俗·出会》:“城市之民,俱有其业;乡曲之民,各有其事。”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所举佳篇,復多鄙倍,如乡曲学究之为。”
(6).指村野鄙陋之人。 唐 李端 《赠道士》诗:“懒説岁年齐 絳老 ,甘为乡曲号 涪翁 。”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诚以蒭蕘之言,虽出自乡曲,而听一言之是非,可覘政治之得失。”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若其自尊乡曲,以一己所闻知为最普通者……实乃与里巷嗇夫同其傖陋。”  ——《漢語大詞典》
声光(聲光)shēng guāng
(1).音容光彩。 唐 韩愈 《答侯继书》:“行自念方当远去,潜深伏隩,与时世不相闻;虽足下之思我,无所窥寻其声光,故不得不有书为别,非復有所感发也。” 明 归有光 《上徐阁老书》:“ 有光 幸生明公之乡,相望不过百里,自少已知嚮仰,而无由得一接其声光。”
(2).声誉风光。 唐 元稹 《卢均等三人授通事舍人制》:“今郊丘有日,事务方殷,尔等各茂声光,副朕兹选,宜膺宠命,无废国容。” 金 元好问 《归潜堂》诗:“却恐声光埋不得,皇天久矣付斯文。” 明 宋濂 《扶宗宏辨禅师王裕公生塔之碑》:“师之声光,自是日起丛林中。”《官场现形记》第二九回:“从此这 时筱仁 赛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在京城里面着实有点声光,不像从前的销声匿跡了。”
(3).特指(文章的)风采。 郭沫若 《海涛集·我是中国人》:“那书的一首一尾都有他做的序,不仅内容充实,前所未有,而文笔美畅,声光灿然,真正是令人神往。”  ——《漢語大詞典》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1.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2. 使开始发生:发~。
  3.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4.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5.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6. 非静止的:~画。
  7. 可变的:~产。
  8. 行为:举~。~作。
  9. 常常:~辄得咎。
缙绅(縉紳)jìn shēn
(1).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縉绅者弗道。” 颜师古 注:“ 李奇 曰:‘縉,插也,插笏於绅。’……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带与革带之间。”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四:“故事:官批讼牒,必以硃笔点讼者姓名。其人或係縉绅,则用圈焉。” 丁玲 《母亲》:“几个还没有下乡去的老缙绅,维持城里的秩序。”
(2).见“ 縉绅録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