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膏寒贝阙,孔盖杳瀛洲。

赵完璧明代〕《悼世皇三十韵

圣帝今何在,皇恩不可酬。康平叨四纪,德业慰千秋。

刑赏天王政,奸谀遐迩休。神功昭绝域,灵瑞辑中州。

尺土一心泽,秋毫万里眸。唐虞轶高志,秦汉眇凡俦。

千古英雄主,群生际会优。一朝三世禄,两诰五云浮。

罗织曾生死,权豪已破谋。晋惭天日末,归乞陇云游。

白面新承宠,金门早见收。天波春溢海,晚眷雪盈头。

终自怀芹曝,无由报马牛。夙期天保祝,不为鼎湖留。

龙剑空陈迹,乌号遗世忧。天风悲海岳,云日惨旌斿。

山色悽还变,江声咽不流。麻衣飞暮雪,杜宇剧春愁。

宾旅辞华馆,弦歌静玉楼。凤膏寒贝阙,孔盖杳瀛洲。

仙骨一区木,神龙数尺丘。忠肝悽欲裂,苦节竟何求。

夏启归贤嗣,周成佐故侯。儿曹贞信义,王业勉伊周。

壮士应崇孝,残躯不解筹。徒将庭教意,不尽此生谋。

力竭怀终古,哀馀抱寸幽。龙颜瞻失睹,天阙负无由。

怅望苍梧老,啼痕湘水侔。山川两不灭,此恨共悠悠。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凤膏贝阙孔盖瀛洲

凤膏(鳳膏)fèng gāo
(1).凤凰的膏油。比喻珍贵的食品。 南唐 谭峭 《化书·道化·哕嚥》:“有惧菽酱若蝤蠐者,有爱鲍鱼若凤膏者。”
(2).借指彩烛。 唐 吴融 《和皮博士赴上京观修灵斋》:“鹤驭已从烟际下,凤膏还向月中焚。”自注:“ 汉武 烧凤膏为烛,以祀神坛。”
(3).指捣烂以后的凤仙花的花瓣。供染红指甲用。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笔便有了,又没有墨,待我咬碎指头,将鲜血写来,更加激切。[咬指介]玉指绽红桃,却便似金盆捣凤膏。”  ——《漢語大詞典》
寒 hán《國語辭典》

寒 [ hán ]

  1. 冷。如:「酷寒」、「御寒」、「饥寒交迫」、「天寒地冻」。《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2. 穷困。如:「贫寒」、「家境清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绨袍以赠之。」
  3. 卑贱。如:「寒门」、「寒儒」。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 秋冬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2. 国名。夏朝诸侯寒浞的封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潍县境。
  3. 姓。如夏朝有诸侯寒浞,汉代有寒朗。
  1. 使受冷。《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 战栗、害怕。如:「心寒」、「胆寒」。《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3. 终止、停止。《左传·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晋·杜预·注:「寒,歇也。」
贝阙(貝闕)bèi quē
以紫贝为饰的宫阙。本指 河伯 所居的龙宫水府,后用以形容壮丽的宫室。语出《楚辞·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闕兮朱宫。” 南朝 齐 谢朓 《祀敬亭山庙》诗:“贝闕眡 阿宫 ,薜帷阴网户。”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 河伯 轩窗通贝闕,水宫帷箔卷冰綃。” 清 魏源 《秦淮灯船引》:“谁幻江城作蜃楼,谁化暑宵成贝闕。”参见“ 贝闕珠宫 ”。  ——《漢語大詞典》
孔盖(孔蓋)kǒng gài
以孔雀羽毛装饰的车盖。亦泛指华丽的车舆。《楚辞·九歌·少司命》:“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 王逸 注:“言司命以孔雀之翅为车盖。”《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隋方丘歌》:“笙颂合,鼓鼗会,出桂旗,屯孔盖。” 宋 姜夔 《圣宋铙歌鼓吹曲·上帝命》:“璇题玉除,龙路孔盖;得之非心,逊亦云易。”  ——《漢語大詞典》
杳 yǎo《國語辭典》

杳 [ yǎo ]

  1. 幽暗、深远。《说文解字·日部》:「杳,冥也。」《楚辞·屈原·九章·涉江》:「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二》:「其坳两 旁石峰东西涌起,而坳中则下陷成井,灌木丛翳其间,杳不可窥。」
  2. 辽阔无边。唐·王维〈临高台送黎拾遗〉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宋·王安石〈送裴如晦宰吴江〉诗:「霜泽与天杳,旁临无限情。」
  1. 不见踪影,毫无消息。形容渺茫沉寂。如:「杳无音信」、「杳无人踪」。
瀛洲 yíng zhōu
亦作“ 瀛州 ”。
(1).传说中的仙山。《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莱 ……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史记·秦始皇本纪》:“ 齐 人 徐市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 蓬莱 、 方丈 、 瀛洲 ,僊人居之。”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 瀛洲 同泛济川船,伊吾共仗屠龙剑。”
(2).借指 日本 。 章炳麟 《狱中赠邹容》诗:“ 邹容 吾小弟,被髮下 瀛洲 。” 鲁迅 《集外集·〈题三义塔〉诗》:“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 瀛洲 。”
(3). 唐太宗 为网罗人才,设置文学馆,任命 杜如晦 、 房玄龄 等十八名文官为学士,轮流宿于馆中,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典籍。又命 阎立本 画像, 褚亮 作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时人慕之,谓“登瀛洲”。事见《新唐书·褚亮传》。后来的诗文中常用“登瀛洲”、“瀛洲”比喻士人获得殊荣,如入仙境。 宋 王禹偁 《病起归思》诗之二:“四十为郎非不偶,况曾提笔直 瀛州 。” 明 沈鲸 《双珠记·廷对及第》:“朝登 瀛洲 ,暮赐莲炬。” 清 陈梦雷 《杨椒山先生祠》诗:“衅开马市英魂恨,庙焕 瀛洲 俎豆香。”参见“ 登瀛洲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