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庐山(廬山)lú shān
山名。在 江西省 九江市 南,耸立于 鄱阳湖 、 长江 之滨。又名 匡山 、 匡庐 。相传 周 有 匡 姓七兄弟结庐隐居于此,故名。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有 汉阳 、 香炉 、 五老 诸峰耸峙。三面临水,江湖水气郁结。山多巉岩、峭壁、清泉、飞瀑之胜。著名胜迹有 白鹿洞 、 仙人洞 、 三迭泉 、 含鄱口 等。 ——《漢語大詞典》
三叠(三疊)sān dié
(1).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复再三,称三迭。 宋 苏轼 《仇池笔记·阳关三迭》:“余在 密州 , 文勛 长官以事至 密 ,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
(2).三首。 宋 岳珂 《桯史·李白竹枝词》:“是夜宿於驛,梦 李白 相见於山间。曰:‘予往謫 夜郎 ,於此闻杜鹃,作《竹枝词》三叠,世传之不子细,忆集中无有,三诵而使之传焉。’”
(3).犹三通,三遍。 宋 梅尧臣 《初冬夜坐忆桐城山行》诗:“书之空自知,城上鼓三叠。”
(4).犹三折。指 庐山 三迭泉 。 宋 戴复古 《庐山》诗:“九叠屏风三叠水,更无诗句可形容。” 元 李洞 《庐山记》:“四围峦障欲合,泉若琼帘,从空悬布,为三叠而下。” ——《漢語大詞典》
(2).三首。 宋 岳珂 《桯史·李白竹枝词》:“是夜宿於驛,梦 李白 相见於山间。曰:‘予往謫 夜郎 ,於此闻杜鹃,作《竹枝词》三叠,世传之不子细,忆集中无有,三诵而使之传焉。’”
(3).犹三通,三遍。 宋 梅尧臣 《初冬夜坐忆桐城山行》诗:“书之空自知,城上鼓三叠。”
(4).犹三折。指 庐山 三迭泉 。 宋 戴复古 《庐山》诗:“九叠屏风三叠水,更无诗句可形容。” 元 李洞 《庐山记》:“四围峦障欲合,泉若琼帘,从空悬布,为三叠而下。” ——《漢語大詞典》
江 jiāng《國語辭典》
江 [ jiāng ]
名- 大河的通称。如:「珠江」、「松花江」、「三江五岳」。《水浒传·第三八回》:「前面靠江有那琵琶亭酒馆,是唐朝白乐天古迹。」
- 大陆地区长江的简称。如:「江南」、「偏安江左」。
- 大陆地区江苏省的简称。如:「江浙」。
- 国名。嬴姓。春秋时为楚所灭,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息县西南。
- 姓。如南朝梁有江淹。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湄 méi《國語辭典》
湄 [ méi ]
名- 水边、岸边。《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元·周密〈绣鸾凤花犯·楚江湄〉词:「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
大姑 dà gū
(1).山名,即 大孤山 ,在 江西 鄱阳湖 中。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二:“ 西江 中有两山孤拔,号大者为 大孤 ,小者为 小孤 ……后人语讹,作姑姊之姑,创祠山上,塑像艷丽。”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双髻道人》:“ 康郎 、 大姑 ,似螺嵌冰盘;万点风帆,若蝇矢集镜。”参见“ 大孤山 ”。
(2).称夫之姐。 ——《漢語大詞典》
(2).称夫之姐。 ——《漢語大詞典》
小姑 xiǎo gū
(1).称丈夫之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唐 王建 《新嫁娘词》:“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红楼梦》第四回:“﹝ 李紈 ﹞惟知侍亲养子,閒时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2).少女。古乐府《青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唐 温庭筠 《兰塘词》诗:“小姑晚归红妆浅,镜里芙蓉照水鲜。”
(3).小女巫;小道姑。 宋 陆游 《赛神曲》:“緑袍槐简立老巫,红衫绣裙舞小姑……老巫前致词,小姑抱酒壶。”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婚走》:“长生会, 莲花观 里一箇小姑来。”
(4). 小孤山 的别称。在今 江西 彭泽县 北。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江 南有大、小 孤山 ……俚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磯,谓之 澎浪磯 ,遂转为 彭郎磯 云。 彭郎 者,小姑壻也。” 宋 苏轼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舟中贾客莫漫狂, 小姑 前年嫁 彭郎 。” 清 王士禛 《送彭十羡门游粤》诗:“ 大姑 弯弯眉黛长, 小姑 窈窕宫亭妆,三日 潯阳 风信到,双姑早晚嫁 彭郎 。” ——《漢語大詞典》
(2).少女。古乐府《青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唐 温庭筠 《兰塘词》诗:“小姑晚归红妆浅,镜里芙蓉照水鲜。”
(3).小女巫;小道姑。 宋 陆游 《赛神曲》:“緑袍槐简立老巫,红衫绣裙舞小姑……老巫前致词,小姑抱酒壶。”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婚走》:“长生会, 莲花观 里一箇小姑来。”
(4). 小孤山 的别称。在今 江西 彭泽县 北。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江 南有大、小 孤山 ……俚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磯,谓之 澎浪磯 ,遂转为 彭郎磯 云。 彭郎 者,小姑壻也。” 宋 苏轼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舟中贾客莫漫狂, 小姑 前年嫁 彭郎 。” 清 王士禛 《送彭十羡门游粤》诗:“ 大姑 弯弯眉黛长, 小姑 窈窕宫亭妆,三日 潯阳 风信到,双姑早晚嫁 彭郎 。” ——《漢語大詞典》
凡 fán《國語辭典》
凡 [ fán ]
形- 平庸、平常。如:「平凡」、「非凡」、「自命不凡」。清·洪升《长生殿·第三八出》:「我听你这琵琶,非同凡手。」
- 尘世的、世俗的。如:「凡间」。唐·李中〈寄庐山简寂观重道者〉诗:「似醒一梦归凡世,空向彤霞寄梦频。」《西游记·第二回》:「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
- 大旨、纲要。如:「发凡起例」。《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凡,而客自览其切焉。」
- 尘世间。如:「仙凡路隔」、「天仙下凡」。
- 概括之词。如:「凡是有生命之物,都称生物。」
- 总共。如:「全书凡二十章。」《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凡百三十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
两 ( 兩 ) liǎng
两 [ liǎng ]
-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个黄鹂。~本书。
- 双方:~可。~边。~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旁。~侧。~袖清风。~败俱伤。
-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 表示不定数目:~下子。~着儿(zhāor )。
矶 ( 磯 ) jī
矶 [ jī ]
- 突出江边的岩石或小石山:燕子~。采石~。
- 水冲激岩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