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来从林外泓,水知湖近各争鸣。

杨万里宋代〕《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水乐

渠水来从林外泓,水知湖近各争鸣。
何人月下携枯木,写取穿云落涧声。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渠水来从林外湖近争鸣

渠水 qú shuǐ
(1).指 吴王 夫差 所开的 邗沟 。《汉书·地理志下》:“ 江都 ,有 江水祠 。 渠水 首受 江 ,北至 射阳 入湖。” 王先谦 补注引《水经注·淮水》:“昔 吴 将伐 齐 ,北霸中国,自 广陵城 东南筑 邗城 ,城下掘深沟,谓之 韩江 ,亦曰 邗溟沟 ,自 江 东北通 射阳湖 ,《地理志》所谓 渠水 也。”
(2).沟渠中的水。 唐 杜牧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诗:“悠悠渠水清,雨霽 洛阳城 。” 宋 朱熹 《答王无功》诗:“渠水经夏响,石苔终岁青。”  ——《漢語大詞典》
来从(来从)
汉书陈汤传易曰有嘉折首获匪其丑言美诛首恶之人而诸不顺者皆来从也  ——《韵府拾遗 冬韵》
林外
曹文晦 诗 松风林外笛,茅屋水边灯。  ——《分类字锦》
泓 hóng《國語辭典》

泓 [ hóng ]

  1. 水深广的样子。《说文解字·水部》:「泓,下深貌。」唐·张又新〈青岙山〉诗:「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
水 shuǐ《國語辭典》

水 [ shuǐ ]

  1. 无色无臭的液体。由氢气与氧气化合而成。
  2. 汁、液。如:「墨水」、「药水」、「橘子水」、「柠檬水」。
  3. 海、河、江、湖的总称。如:「汉水」。《书经·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4.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5. 水星的简称。参见「水星 」条。
  6. 额外的收入、费用。如:「捞油水」。《邻女语·第二回》:「你一路上发的水还不彀么?还要到这地方来想方么?」
  7. 量词。计算衣物刷洗次数的单位。如:「这件衣服洗两水就走样了。」
  8. 姓。如明代有水苏民。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瓜果等多汁而不脆甜。如:「这梨吃起来水水的,不脆。」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湖近
唐 郑巢 题崔中丞北斋 湖近草侵庭,秋来道兴生。  ——《骈字类编》
各 gè/gě《國語辭典》

各 [ gè ]

  1. 指代一定群体中的不同个体本身。如:「各自」。《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1. 每。如:「各个」。《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
争鸣(争鳴)zhēng míng
(1).竞相鸣叫。 唐 司空图 《连珠》:“翔必以时,肯争鸣而作怪?动惟中矩,寧受嗾以噬人?” 明 刘基 《升天行》:“谁能与蟪蛄,争鸣秋草间?”
(2).犹言竞相出名。《明史·文苑传序》:“ 归有光 颇后出,以 司马 、 欧阳 自命,力排 李 、 何 、 王 、 李 ,而 徐渭 、 汤显祖 、 袁宏道 、 钟惺 之属,亦各争鸣一时。”
(3).比喻在学术等方面,各种看法和观点进行争辩。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