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想到 xiǎng dào
有一个想法;[心里] 产生一个想法。例如:当他看见那座房子的时候,他就想到了他的老家。 ——《漢語大詞典》
中峰 zhōng fēng
(1).半山;山腰。 北周 王褒 《云居寺高岭》诗:“中峯云已合,絶顶日犹晴。” 唐 权德舆 《戏赠天竺灵隐二寺寺主》诗:“山僧半在中峯住,共占青峦与白云。”
(2).主峰。 唐 沈佺期 《辛丑岁十月上幸长安时扈从出西岳作》诗:“诸岭皆峻秀,中峯特美好。” 唐 李白 《望黄鹤山》诗:“四面生白云,中峯倚红日。”《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这座 能仁 古刹正对着 黑风岗 的中峯。”
(3).群峰之中,犹言山中。 唐 皎然 《宿山寺寄李中丞洪》诗:“偶来中峯宿,閒坐见真境。” 前蜀 张蠙 《宿山寺》诗:“中峯半夜起,忽觉有青冥。”
(4).山名。 终南山 。 北周 庾信 《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黿桥浮少海,鵠盖上 中峯 。” 倪瓒 注:“ 中峯 即《关中记》的 中南山 。”
(5).山名。 杭州 雷峰 。 宋林逋 《中峰》诗:“ 中峯 一径分,盘折上幽云。”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南山胜迹》:“ 雷峯 者, 南屏山 之支脉也。穹嶐迴映,旧名 中峯 。” ——《漢語大詞典》
(2).主峰。 唐 沈佺期 《辛丑岁十月上幸长安时扈从出西岳作》诗:“诸岭皆峻秀,中峯特美好。” 唐 李白 《望黄鹤山》诗:“四面生白云,中峯倚红日。”《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这座 能仁 古刹正对着 黑风岗 的中峯。”
(3).群峰之中,犹言山中。 唐 皎然 《宿山寺寄李中丞洪》诗:“偶来中峯宿,閒坐见真境。” 前蜀 张蠙 《宿山寺》诗:“中峯半夜起,忽觉有青冥。”
(4).山名。 终南山 。 北周 庾信 《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黿桥浮少海,鵠盖上 中峯 。” 倪瓒 注:“ 中峯 即《关中记》的 中南山 。”
(5).山名。 杭州 雷峰 。 宋林逋 《中峰》诗:“ 中峯 一径分,盘折上幽云。”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南山胜迹》:“ 雷峯 者, 南屏山 之支脉也。穹嶐迴映,旧名 中峯 。” ——《漢語大詞典》
上层(上層)shàng céng
(1).层状物的上面一层。多指建筑物。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大章车,所以识道里也……车上为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鐲。”《北史·崔弘度传》:“尝与 训 ( 宇文训 )登楼,至上层,去地四五丈。” 唐 齐己 《暮游岳麓寺》诗:“寺楼高出碧崖稜,城里谁知在上层。” 元 王逢 《淮安忠武王箭歌·题垂虹桥亭》:“浮屠上层龙所宫,宝盘紺碧莲花同。”
(2).指社会成员中地位高的那一部分人。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第三节:“ 元朝 统治阶级最上层,宫廷的内部矛盾,也日益深化激化了。”
(3).指组织机构中的上一级组织。例如:精简上层,加强下层。 ——《漢語大詞典》
(2).指社会成员中地位高的那一部分人。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第三节:“ 元朝 统治阶级最上层,宫廷的内部矛盾,也日益深化激化了。”
(3).指组织机构中的上一级组织。例如:精简上层,加强下层。 ——《漢語大詞典》
寺 sì《國語辭典》
寺 [ sì ]
名- 古代的官舍、官署。如:「大理寺」、「太常寺」。《说文解字·寸部》:「寺,廷也。」《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一》:「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
- 佛教的庙宇,僧人所居住的地方。如:「少林寺」、「善导寺」。唐·张籍〈野寺后池寄友〉诗:「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
- 宦官。如:「寺人」、「阉寺」。《洛阳伽蓝记·卷一·昭仪尼寺》:「太后临朝,阍寺专宠。」
石窗 shí chuāng
石砌的窗。 唐 姚合 《寄元绪上人》诗:“石窗紫蘚墙,此世此清凉。” 唐 张乔 《再题敬亭清越上人山房》诗:“石窗清吹入,河汉夜光流。” 唐 若虚 《怀庐山旧隐》诗:“书架想遭苔蘚裹,石窗应被薜萝缠。” ——《漢語大詞典》
秋霁(秋霽)qiū jì
秋日雨后天晴。 唐 储光羲 《新丰作贻殷四校书》诗:“鸡犬暮声合,城池秋霽空。” 唐 陆龟蒙 《华阳巾》诗:“须是古坛秋霽后,静焚香炷礼寒星。” ——《漢語大詞典》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 接触,遇到:怕~风。~习。
-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 会晤:会~。接~。
-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古同“现”,出现,显露。
- 古同“现”,现存。
潇湘(瀟湘)xiāo xiāng
(1).指 湘江 。因 湘江 水清深故名。《山海经·中山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 江 渊, 澧 沅 之风,交 瀟湘 之渊。”《文选·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 洞庭 张乐池, 瀟湘 帝子游。” 李善 注引 王逸 曰:“ 娥皇 女英 随 舜 不返,死於 湘水 。” 唐 李白 《远别离》诗:“古有 皇 英 之二女,乃在 洞庭 之南, 瀟湘 之浦。” 王琦 注引《湘中记》:“ 湘川 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 元 耶律楚材 《用薛正之韵》:“ 凤池 分付夔龙去,万顷 瀟湘 属 湛然 。” 明 徐祯卿 《古意》诗:“帝子葬何处, 瀟湘 云正深。”
(2). 湘江 与 潇水 的并称。多借指今 湖南 地区。 唐 杜甫 《去蜀》诗:“五载客 蜀 鄙,一年居 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 瀟湘 游?”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归辅五云丹陛,回首 楚 楼千里,遗爱满 瀟 湘 。” 明 何景明 《雁》诗:“长风度关塞,九月下 瀟 湘 。” ——《漢語大詞典》
(2). 湘江 与 潇水 的并称。多借指今 湖南 地区。 唐 杜甫 《去蜀》诗:“五载客 蜀 鄙,一年居 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 瀟湘 游?”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归辅五云丹陛,回首 楚 楼千里,遗爱满 瀟 湘 。” 明 何景明 《雁》诗:“长风度关塞,九月下 瀟 湘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