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元帅来相探,折送驼峰炙一盘。

汪元量宋代〕《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四十七

丝雨绵云五月寒,淮堧遗老笑儒冠。
行军元帅来相探,折送驼峰炙一盘。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行军元帅相探驼峰一盘

行军(行軍)xíng jūn
(1).古代泛指用兵。《管子·小问》:“ 桓公 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孙子·九地》:“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汉 贾谊 《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三国 魏 钟会 《檄蜀文》:“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
(2).军队转移。 毛泽东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词:“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捲红旗过大关。” 吴伯箫 《北极星·努力奋斗》:“听了讲话的第二天,我们就行军去 瓦窑堡 。”
(3).行营,指军营。 唐 岑参 《行军》诗之一:“我皇在行军,兵马日浩浩。” 唐 岑参 《凤翔府行军送程使君赴成州》诗:“ 程侯 新出守,好日发行军。”参见“ 行营 ”。
(4).谓扩充军备。 清 马建忠 《借债以开铁道说》:“凡所以为民谋生之具,即所以为国开财之源,与借债以行军,其情事迥不相同。”
(5).见“ 行军司马 ”。
巡视军队。《史记·高祖本纪》:“ 汉王 病创卧, 张良 彊请 汉王 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 楚 乘胜於 汉 。 汉王 出行军,病甚,因驰入 成皋 。”  ——《漢語大詞典》
元帅(元帥)yuán shuài
(1).主帅,统率全军的首领。《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晋 ﹞作三军,谋元帅。”《国语·晋语四》:“ 文公 问元帅於 赵衰 ,对曰:‘ 郤縠 可。’”《后汉书·皇甫嵩传》:“大人今为元帅,杖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
(2).官称。从 隋 唐 时开始。 唐 徐坚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诗:“至德抚遐荒,神兵赴 朔方 ,帝思元帅重,爰择股肱良。”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元帅之名肇见於 左氏 ,‘ 晋 谋元帅’是也。然是时所谓元帅者,中军之将尔,未以官名也。至 隋 始有行军元帅, 唐 初有左右元帅……自此寖多。”
(3).军衔的一级。高于将官的军官。  ——《漢語大詞典》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相探 xiāng tàn
(1).拿取物品。《墨子·号令》:“围城之重禁,敌人卒而至,严令军民无敢讙嚣、三冣、并行、相视坐泣、流涕若视、举手相探、相指……及非令也而视敌动移者,斩。” 孙诒让 间话引《说文·手部》:“探,远取之也。”
(2).看望;探问。《水浒传》第二三回:“却有本乡上户,本乡猎户,三二十人,都来相探 武松 。”《水浒传》第三六回:“本欲上山相探兄长一面,偶然村店里遇得 石勇 ,捎寄家书……唤我回家。”  ——《漢語大詞典》
折 zhē/zhé/shé《國語辭典》

折 [ zhé ]

  1. 摘取、弄斷。如:「反掌折枝」。《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2. 彎、曲。《晉書·卷九四·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3. 疊。《後漢書·卷六八·郭太傳》:「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也作「摺」。
  4. 損失、喪失。如:「折壽」、「損兵折將」。《醒世姻緣傳·第一五回》:「不要一句非言,折盡平生之福。」
  5. 夭亡。《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兄喪弟曰短,父喪子曰折。」宋·蘇軾〈屈原塔〉詩:「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6. 佩服。如:「折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抵》:「宏自以有才,多好上人,坐上無折之者。」
  7. 對換、抵銷。如:「以米折錢」。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買絹未嘗不折鹽,糧草未嘗不折鈔。」
  8. 責難、責備。《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唐·劉禹錫〈天論上〉:「柳子厚作天說以折韓退之之言。」
  1. 折扣的簡稱。如:「打八折」。
  2. 挫敗、難關。如:「百折不撓」。
  3. 量詞:➊ ​ 計算折疊次數的單位。如:「把紙折成三折。」➋ ​ 計算戲劇分段的單位。如:「《竇娥冤》共分四折。」
  4. 一種治病方法。如病熱極重者,應以大寒的藥劑折其焰而救其急。

折 [ zhē ]

  1. 翻轉、迴旋。如:「折跟頭」、「折騰」、「折返」。
  2. 倒出。如:「一筐子的梨都折了。」

折 [ shé ]

  1. 斷。如:「棍子折了!」
  2. 虧損。《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均官有以考檢厥實,用其本賈取之,毋令折錢。」《紅樓夢·第一○○回》:「前兩天還聽見一個荒信,說是南邊當鋪也因為折了本兒收了。」
送 sòng《國語辭典》

送 [ sòng ]

  1. 遣去。《說文解字·辵部》:「送,遣也。」宋·文天祥〈正氣歌〉:「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2. 陪伴著走。如:「護送」、「送小弟弟回家」、「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唐·杜甫〈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3. 告別。如:「送別」、「送舊迎新」、「送行」。
  4. 贈給。如:「贈送」、「他送我一本書。」
  5. 輸運。如:「送貨」、「送信」、「運送」。
  6. 供應。如:「送水」、「送電」。
  7. 傳遞。如:「送秋波」。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七:「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8. 犧牲。如:「送死」、「送命」。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您哥哥暑濕風寒縱較些,多被那煩惱憂愁上送了也。」
驼峰(駝峰)tuó fēng
亦作“ 驼峯 ”。亦作“駞峰”。
(1).骆驼背上的肉峰。古代作为珍馐之一。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酒食》:“将军 曲良翰 ,能为驴騣驼峯炙。”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上·驼峰》:“驼峰之雋,列於八珍。” 清 朱彝尊 《题颜司勋光敏写照》诗:“訡羹削驼峰,貰酿搅牛潼。”
(2).驼形的山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蔡太师 父 準 葬 临平山 ,为駞形,术家谓駞负重则行,故作塔於駞峰;而其墓以 钱塘江 为水,越之 秦望山 为案,可谓雄矣。”
(3).指铁路调车用的土坡。车辆可以凭本身的重力自动溜到各股铁道上去。  ——《漢語大詞典》
炙 zhì《國語辭典》

炙 [ zhì ]

  1. 烧烤、烧灼。如:「炙手可热」。《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2. 受薰染、陶冶。《孟子·尽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1. 烤熟的肉食。《史记·卷八六·刺客传·专诸传》:「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一盘(一盘)
柈同齐书豫章王嶷传三日施灵唯香火盘水干饭酒脯槟榔而巳朔望菜食一盘加以甘菜此外悉省得王绩游北山赋野粲二簋园蔬一盘送阮籍而长啸 刘伶而甚欢 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诗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槟杜甫十月一日诗蒸裹如千室焦糟幸一盘 朱子 榔诗锦文缕切劝加餐蜃炭扶留共一盘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