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吕遣风仙,专行教化。

马钰金朝〕《感皇恩 继重阳韵

钟吕遣风仙,专行教化。故锁庵门即非假。用机诱我,暗剔灵明惺洒。脱家风狂做,弃儒雅。真个内容,难描难画。六铢衣光彩,体披挂。手擎丹颗。莹莹光明无价。盖因传得些,非常话。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钟吕专行教化

钟吕(鐘吕)zhōng lǚ
(1).指乐律,声律。《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孔颖达 疏引 三国 吴 陆玑 曰:“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员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 清 冯班 《钝吟杂录·古今乐府论》:“古诗皆乐也。文士为之辞曰诗,乐工协之於钟吕为乐。” 清 冯桂芬 《洪鼎邮程诗思图》诗:“君诗钟吕音和平,此时都作变徵声。”
(2). 锺离权 、 吕洞宾 的并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盖 钟 吕 虽自称 唐 人,而其迹皆显於 宋 ,一时方士神其説,遂托 唐 人姓名以纪之。”
指乐钟。《镜花缘》第八八回:“左笙鼗,右鐘吕,悬风铃,笑月杵。” 清 顾炎武 《华下有怀顾推官》诗:“鐘吕久不鸣,乾坤尽聋喑。”  ——《漢語大詞典》
遣 qiǎn《國語辭典》

遣 [ qiǎn ]

  1. 差使、派发。如:「差遣」、「先遣部队」、「调兵遣将」。《墨子·非儒下》:「乃遣子贡之齐,因南郭惠子,以见田常。」
  2. 释放、放走。如:「遣散」。《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
  3. 放逐、贬谪。汉·王符《潜夫论·贤难》:「及太子问疾,帝令吮痈,有难之色,帝不悦而遣太子。」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
  4. 排解、消除。如:「消遣」、「排遣」。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始知贤主人,赠此遣愁寂。」《红楼梦·第五回》:「趁著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5. 使、令。元·翁森〈四时读书乐〉诗:「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
风 [ fěng ]
◎ 古同“”,讽刺。
    仙 xiān《國語辭典》

    仙 [ xiān ]

    1. 經修煉後長生不老、超脫塵俗的人。如:「神仙」、「八仙過海」、「修道成仙」。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詩:「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2. 性情或行為超凡不俗的人。如:「詩仙」、「劍仙」。唐·杜甫·〈飲中八僊歌〉:「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3. 姓。如宋代有仙源明。
    1. 神仙的、仙人的。如:「仙宮」、「仙居」、「仙丹」。《文選·張衡·西京賦》:「含利颬颬,化為仙車。」
    2. 輕飄、輕盈。《文選·何敬祖·雜詩》:「心虛體自輕,飄颻若仙步。」唐·杜甫〈覽鏡呈柏中丞〉詩:「起晚堪從事,行遲更覺仙。」
    3. 超俗不凡。如:「仙容」、「仙品」、「仙才」。唐·白居易〈琵琶行〉:「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1. 稱死的婉辭。如:「仙化」、「仙去」、「仙逝」。
    专行(專行)zhuān xíng
    (1).独断独行。《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 杜预 注:“欲专其所行而不得。”《淮南子·主术训》:“其立君也,所以剬有司使无专行。”《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公子 翬 兵权在手,伐 郑 伐 宋 ,专行无忌。”
    (2).佛教语。谓摒弃其余,专崇一法。《教行信证·六本》:“专行者,专修一善,故曰专行。”
    (3).独特的德行。 宋 叶适 《奉议郎郑公墓志铭》:“幼孤,母 林氏 有专行,切切课君从三兄学。”  ——《漢語大詞典》
    教化 jiào huà
    (1).政教风化。《诗·周南·关雎序》:“美教化,移风俗。” 汉 桓宽 《盐铁论·授时》:“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 唐 元稹 《骠国乐》诗:“教化从来有原委,必将泳海先泳河。” 梁启超 《论中国之将强》:“某将灭人种也,则必上之於议院,下之於报章,日日言其种族之獷悍,教化之废坠。”
    (2).教育感化。《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憍赏弥国》:“世尊曰:‘教化劳耶?开导末世,实此为冀。’”《西游记》第二六回:“教化众僧脱俗缘,指开大道明如电。”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有时几乎不相信诗书礼仪,对他的子女究竟施了多大的教化和影响。”
    (3).喻环境影响。《史记·三王世家》:“传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
    (4).行乞,乞讨。《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有心凭机以呻吟,无力丈梨而教化。” 元 郑廷玉 《看钱奴》第三折:“大清早起,利市也不曾发,这两个老的就来教化酒喫,被我支他对门讨药去了。”
    乞丐。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九出:“教化归乡为没钱。” 明 高明 《琵琶记·祝发卖葬》:“虽然这头髮值钱不多,也只把他做些意儿,恰似教化一般。”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