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醉写云山图,浮云澒洞山模糊。
李东阳〔明代〕《徐用和侍御所藏云山图歌》
何人醉写云山图,浮云澒洞山模糊。
空明射地日漏影,稍觉树林开扶疏。
平原苍莽不知处,忽有细路通榛芜。
茅堂枕山半阁水,卷幔正对前峰孤。
幽人深居不出户,纵有邻舍无招呼。
低头把卷苦吟讽,语暗不辨楚与吴。
中流棹歌似相答,欲断未断声呜呜。
云多水阔望不见,知是沧洲旧钓徒。
长安六月晴复雨,若非尘土还泥涂。
城中见山如见画,刚可仿佛求形模。
山犹可见水莫涉,尺潦岂足容长舻。
十年旧游忆南国,岁月催人非故吾。
鹦鹉洲前汉阳树,此景此诗今有无?因君此图意披豁,便
欲买棹游江湖。
空明射地日漏影,稍觉树林开扶疏。
平原苍莽不知处,忽有细路通榛芜。
茅堂枕山半阁水,卷幔正对前峰孤。
幽人深居不出户,纵有邻舍无招呼。
低头把卷苦吟讽,语暗不辨楚与吴。
中流棹歌似相答,欲断未断声呜呜。
云多水阔望不见,知是沧洲旧钓徒。
长安六月晴复雨,若非尘土还泥涂。
城中见山如见画,刚可仿佛求形模。
山犹可见水莫涉,尺潦岂足容长舻。
十年旧游忆南国,岁月催人非故吾。
鹦鹉洲前汉阳树,此景此诗今有无?因君此图意披豁,便
欲买棹游江湖。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醉写(醉写)
杨维桢诗道人醉写榴皮字仙客饥分宝屑粮 ——《韵府拾遗 马韵》
云山(雲山)yún shān
(1).云和山。 南朝 梁 吴均 《同柳吴兴乌亭集送柳舍人》诗:“云山离晻曖,花雾共依霏。” 唐 王昌龄 《过华阴》诗:“云起 太华山 ,云山共明灭。” 宋 苏舜钦 《无锡惠山寺》诗:“云山相照翠会合,殿阁对起凉参差。”
(2).高耸入云之山。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云山万里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唐 皇甫冉 《送王司直》诗:“西塞云山远,东风道路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既而 秋圃 揭换壁纸,又得数诗……又一首曰:‘咫尺楼窗夜见灯,云山似阻几千层。’”
(3).远离尘世的地方。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南朝 梁 江淹 《萧被侍中敦劝表》:“臣不能遵烟洲而谢 歧伯 ,迎云山而揖 许由 。” 胡之骥 注:“ 阮嗣宗 《劝晋王牋》曰:‘临沧洲而谢 支伯 ,登 箕山 而揖 许由 。’” 唐 元稹 《修龟山鱼池示众僧》诗:“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 元 刘因 《赠狂道士》诗:“得意云山是处过,逢人对酒即高歌。” ——《漢語大詞典》
(2).高耸入云之山。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云山万里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唐 皇甫冉 《送王司直》诗:“西塞云山远,东风道路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既而 秋圃 揭换壁纸,又得数诗……又一首曰:‘咫尺楼窗夜见灯,云山似阻几千层。’”
(3).远离尘世的地方。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南朝 梁 江淹 《萧被侍中敦劝表》:“臣不能遵烟洲而谢 歧伯 ,迎云山而揖 许由 。” 胡之骥 注:“ 阮嗣宗 《劝晋王牋》曰:‘临沧洲而谢 支伯 ,登 箕山 而揖 许由 。’” 唐 元稹 《修龟山鱼池示众僧》诗:“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 元 刘因 《赠狂道士》诗:“得意云山是处过,逢人对酒即高歌。” ——《漢語大詞典》
图 ( 圖 ) tú
图 [ tú ]
- 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画。~案。~谱。~鉴。
- 指地图:《亚洲略~》。~穷匕见。
- 画:画影~形。
- 计谋,计划:宏~(亦作“弘图”、“鸿图”)。良~。
- 谋取,希望得到:~谋。~利。企~。妄~。励精~治。唯利是~。
浮云(浮雲)fú yún
(1).飘动的云。《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周书·萧大圜传》:“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她早一会的顾虑,像是一片浮云,给一阵风吹得了无踪影。”
(2).骏马名。《西京杂记》卷二:“ 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浮云。” 唐 高适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末白]鞍马备办了未曾?[丑白]告郎中:马多在。先有一万好马……[末白]有甚么好名儿?[丑白]……絶尘、浮云。”
(3). 汉 代继 黄巾 起义之后的一支农民起义部队。《后汉书·朱儁传》:“ 浮云 、 白雀 …… 苦唒 之徒,并起山谷閒,不可胜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自古名将,止闻以智,不闻以术, 浮云 、 白雀 之徒,终致灭亡。” ——《漢語大詞典》
(2).骏马名。《西京杂记》卷二:“ 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浮云。” 唐 高适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末白]鞍马备办了未曾?[丑白]告郎中:马多在。先有一万好马……[末白]有甚么好名儿?[丑白]……絶尘、浮云。”
(3). 汉 代继 黄巾 起义之后的一支农民起义部队。《后汉书·朱儁传》:“ 浮云 、 白雀 …… 苦唒 之徒,并起山谷閒,不可胜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自古名将,止闻以智,不闻以术, 浮云 、 白雀 之徒,终致灭亡。” ——《漢語大詞典》
澒洞 hòng dòng
(1).绵延;弥漫。 汉 贾谊 《旱云赋》:“运清浊之澒洞兮,正重沓而并起。” 宋 司马光 《和范景仁西圻野老》:“哀声澒洞彻四极,草木惨澹颜色伤。” 明 李东阳 《徐用和侍御所藏云山图歌》:“何人醉写云山图,浮云澒洞山模糊。” 李大钊 《青春》:“吾 华 自辛亥首义,癸丑之役继之,喘息未安,风尘澒洞,又復倾动九服,是亦欲再造其神州也。”
(2).水势汹涌。 宋 苏轼 《庐山二胜·栖贤三峡桥》诗:“空濛烟靄间,澒洞金石奏。”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岷江 ﹞又受 彭蠡 之流,阻以 小姑 之险,澒洞震动,不可方物。” 赵朴初 《周总理挽诗》:“大星落中天,四海波澒洞。”
(3).引申为冲击、震动。 黄中黄 《孙逸仙》第四章:“一时謡变,澒洞全 粤 ,针小棒大,遂流言有人马数万之众。”
(4).虚空混沌貌。 宋 范成大 《不寐》诗:“丹田恍澒洞,银海眩眵黑。” ——《漢語大詞典》
(2).水势汹涌。 宋 苏轼 《庐山二胜·栖贤三峡桥》诗:“空濛烟靄间,澒洞金石奏。”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岷江 ﹞又受 彭蠡 之流,阻以 小姑 之险,澒洞震动,不可方物。” 赵朴初 《周总理挽诗》:“大星落中天,四海波澒洞。”
(3).引申为冲击、震动。 黄中黄 《孙逸仙》第四章:“一时謡变,澒洞全 粤 ,针小棒大,遂流言有人马数万之众。”
(4).虚空混沌貌。 宋 范成大 《不寐》诗:“丹田恍澒洞,银海眩眵黑。” ——《漢語大詞典》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名-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 姓。如晋代有山涛。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模糊(糢糊)mó hu
亦作“ 模胡 ”。
(1).不分明;不清楚。 唐 崔珏 《道林寺》诗:“ 潭州 城郭在何处,东边一片青模糊。” 元 王仲诚 《斗鹌鹑·避纷》套曲:“昨霄酩酊,今日模糊,来日醺酣。”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余乃张灯入室……不禁心伤泪涌。又恐泪眼模糊,失所欲见。”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但《译文》中插图的模胡,是书店和印局应负责任的。”
(2).谓草率,马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自被严詔,终全大节,非特误国偷生之辈,不足供其奴隶,即仓猝遇寇,模糊捐生,幸厠忠义之林者,亦岂足比拟百一哉。”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 藤野先生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3).混淆。如:不要模糊了界限。
糢糊:不清楚;不分明。 宋 苏轼 《凤翔八观·石鼓》诗:“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糢糊半已似瘢胝,詰曲犹能辨跟肘。”一本作“ 模糊 ”。 ——《漢語大詞典》
(1).不分明;不清楚。 唐 崔珏 《道林寺》诗:“ 潭州 城郭在何处,东边一片青模糊。” 元 王仲诚 《斗鹌鹑·避纷》套曲:“昨霄酩酊,今日模糊,来日醺酣。”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余乃张灯入室……不禁心伤泪涌。又恐泪眼模糊,失所欲见。”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但《译文》中插图的模胡,是书店和印局应负责任的。”
(2).谓草率,马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自被严詔,终全大节,非特误国偷生之辈,不足供其奴隶,即仓猝遇寇,模糊捐生,幸厠忠义之林者,亦岂足比拟百一哉。”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 藤野先生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3).混淆。如:不要模糊了界限。
糢糊:不清楚;不分明。 宋 苏轼 《凤翔八观·石鼓》诗:“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糢糊半已似瘢胝,詰曲犹能辨跟肘。”一本作“ 模糊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