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渔父好思量,愿得寿星朝帝乡。

项安世宋代〕《荆江渔父竹枝词九首和夔师□侍郎韵为荆师范

九歌渔父好思量,愿得寿星朝帝乡。
寿十二庙守关尺,演忆万年元蔀章。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九歌渔父思量愿得寿星帝乡

九歌 jiǔ gē
(1).古代乐曲。相传为 禹 时乐歌。《左传·文公七年》:“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楚辞·离骚》:“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 王逸 注:“《九歌》,九德之歌, 禹 乐也。”一说天帝乐名。《山海经·大荒西经》:“ 开 (即 启 )上三嬪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 郭璞 注:“皆天帝乐名也, 开 登天而窃以下用也。”
(2).泛指各种乐章。《汉书·礼乐志》:“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効欢虞 泰一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唐 张说 《唐封泰山乐章·豫和三》:“九歌叙,万舞翔。”  ——《漢語大詞典》
渔父(漁父)yú fǔ
(1).老渔翁。《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唐 罗隐 《别池阳所居》诗:“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 清 查礼 《岚光洞》诗:“渔父举网来,舴艋两三箇。” 刘半农 《游香山纪事诗》之九:“渔舟横小塘,渔父卖鱼去。”
(2).词牌名。 唐 张志和 创制。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漢語大詞典》
好 hǎo/hào《國語辭典》

好 [ hǎo ]

  1. 美、善,理想的。如:「好东西」、「好风景」、「花好月圆」、「好人好事」。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2. 友爱的。如:「好朋友」、「好同学」。
  3. 完整的、没坏的。如:「完好如初」、「修好了。」
  1. 相善、彼此亲爱。如:「友好」。唐·高适〈赠别晋三处士〉诗:「知己从来不易知,慕君为人与君好。」《红楼梦·第二七回》:「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
  2. 痊愈。如:「病好了!」《警世通言·卷一六·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孩儿感些风寒,这几日身子不快,来不得。传语员外得知,一好便来。」
  1. 很、非常。表示程度深。如:「好久」、「好冷」、「好笨」、「好厉害」。
  2. 完成、完毕。如:「交代的工作做好了。」、「稿子写好了。」《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都梳好了椎髻,穿好了苗锦。」
  3. 容易。如:「这事好办。」、「这问题好解决。」、「这小孩好带。」
  4. 以便、便于。如:「快准备行李,好早点上路。」、「请告诉我你的住处,我好去找你。」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5. 可以、应该。如:「只好如此」、「正好试试」。《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刁迈彭屈指一算,后任明天好到,便约张太太三天回音。」
  6. 置于某些动词之前,表效果佳。如:「好看」、「好玩」、「好吃」、「好笑」。
  7. 置于数量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多或久的意思。如:「好些个」、「好几处」、「好半天」、「好一会儿」。
  1. 表示称赞或允许。如:「好!就这么办。」《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郡王道:『好!正合我意。』」
  2. 表示责备或不满意的语气。如:「好!这下子事情愈来愈棘手了。」

好 [ hào ]

  1. 爱、喜爱。如:「洁身自好」、「好逸恶劳」、「好学不倦」。唐·王维〈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唐·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1. 心中所喜爱的事。如:「投其所好」。《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富贵)​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 旧指玉器中的孔。《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汉·郑玄·注:「好,璧孔也。」
思量 sī liang
志趣和器量。《三国志·蜀志·黄权传评》:“ 黄权 弘雅思量, 李恢 公亮志业……咸以所长,显名发迹。”《晋书·魏舒传》:“司徒 剧阳子 舒 体道弘粹,思量佳远。” 清 蒋士铨 《一片石·宴阁》:“怎么今日就这样骄其妻妾,思量高尚?”
(1).考虑;忖度。《晋书·王豹传》:“得前后白事,具意,輒别思量也。” 唐 杜荀鹤 《秋日寄吟友》诗:“閒坐细思量,惟吟不可忘。”《红楼梦》第二四回:“ 贾蓉 出了 荣国府 回家,一路思量,想出一个主意来。” 杨闻宇 《渠水儿悠悠》:“也不思量思量,这到底是为他呀还是害他呀!”
(2).商量。《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有一天祠,当须人祀,然后得过,於是众贾共思量言:‘我等伴党,尽是亲属,如何可杀?’”《西游记》第七回:“﹝诸侯﹞又不敢打拱,又不敢混杂,众人思量,伏在地上,又走不动。”
(3).想念;相思。《敦煌曲子词·风归云遍·征夫数载》:“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 宋徽宗 《燕山亭》词:“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4).犹心思。 明 陈大声 《粉蝶儿·赏桂花》套曲:“正近著秋吟緑牕,写幽情费尽了思量。”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六:“我费了多少思量,说过了几次,结果呢,也只落得一片痴心。”
(5).方言。顾虑。 梁斌 《播火记》三一:“话刚吐出,又想到: 志和 走了,家里只剩她一个人,就又犯了思量。”  ——《漢語大詞典》
愿得(愿得)
曹植诗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韵府拾遗 职韵》
寿星(壽星)shòu xīng
(1).十二星次之一。在十二支为辰,在二十八宿则起于轸宿十二度,跨角、亢二宿而至氐宿四度。见《汉书·律历志》《尔雅·释天》:“寿星,角亢也。” 郭璞 注:“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国语·晋语四》:“岁在寿星及鶉尾,其有此土乎?” 韦昭 注:“自軫十二度至氐四度,为寿星之次。” 唐 杨炯 《浑天赋》:“东宫则析木之津,寿星之野。”
(2).即老人星。南部天空一颗光度较亮的二等星。《史记·封禅书》:“於 杜 亳 有三 社主 之祠、 寿星祠 。” 司马贞 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自古以来用作长寿的象征,民间常把它塑造成秃顶广额、白须持杖的老人。 元 方回 《戊戌生日》诗之二:“客舍逢生日,邻家送寿星。”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二折:“今日是我生辰之日,众火伴又送礼物来添寿。兄弟将寿星挂起,供养摆上。”《红楼梦》第七一回:“ 元春 又命太监送出金寿星一尊,沉香拐一支。”
(3).指被祝寿的人。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二折:“今日我生辰,我是寿星。” 巴金 《家》三十:“坐在戏台前面的 高老太爷 是这三天来被大家庆祝的寿星。”
(4).对长寿老人的尊重之词。《北京晚报》1983.3.1:“ 冀 、 豫 、 浙 三省百岁以上老人有443人。寿星中最高岁数为一百二十岁,也是一位女寿星。”  ——《漢語大詞典》
朝 zhāo/cháo《國語辭典》

朝 [ zhāo ]

  1. 早晨。如:「春朝」。《詩經·小雅·何草不黃》:「哀我征夫,朝夕不暇。」《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2. 日、天。如:「有朝一日」、「成功在今朝」。《孟子·告子下》:「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3. 姓。如隋代有朝景煥。
  1. 有活力的。如:「朝氣蓬勃」。

朝 [ cháo ]

  1. 古代見人皆稱「朝」。多用於卑見尊、下見上。如臣下進見君長、晚輩問候長輩。諸侯相拜見也稱為「朝」。《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將朝王。」
  2. 參拜神明。如:「朝聖」、「朝山」。《花月痕·第三回》:「前年三月初三夜,忽來與我作別,說要去南海朝觀音。」
  3. 對、向。如:「朝東」、「朝前」。
  1. 舊時君王聽政、辦事的地方。如:「朝廷」。《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
  2. 某一世系帝王的統治時期,或某位君王的統治時期。如:「漢朝」、「唐朝」、「崇禎朝」。
  3. 姓。如隋代有朝景煥。
帝乡(帝鄉)dì xiāng
(1).天宫;仙乡。《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文选·鲍照〈舞鹤赋〉》:“去帝乡之岑寂,归人寰之喧卑。” 刘良 注:“帝乡,天帝之乡也。” 宋 王安石 《和韩子华斋居晚兴》诗:“追攀坐嘆风尘隔,空听钧天梦帝乡。” 郁达夫 《金丝雀》诗之二:“早知骨里藏红豆,悔驾天风出帝乡。”
(2).京城;皇帝居住的地方。 唐 杜甫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衣冠是日朝天子,草奏何时入帝乡。” 清 顾炎武 《京阙篇》:“帝乡秋惝怳,天闕岁峥嶸。” 郑泽 《有寄》诗:“昨夜春风归帝乡,杏花依约出东墙。”
(3).帝王的故乡。《后汉书·刘隆传》:“ 河南 帝城,多近臣; 南阳 帝乡,多近亲。”《陈书·吴明彻传》:“世祖谓 明彻 曰:‘ 吴兴 虽郡,帝乡之重,故以相授,君其勉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