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司马坐忧国,七夕歌成涕横臆。

张又华清代〕《题卢忠烈七夕歌真迹后

宜兴司马坐忧国,七夕歌成涕横臆。一腔忠义欲谁语,搔首青天呼不得。

举朝依违杨嗣昌,惟公慷慨赴戎行。枢府何曾识君父,边臣能不死封疆。

薄暮出宫廷对罢,严饬孤军列城下。铁骑汹涌卷地来,蜂斗狼争日继夜。

是时西兵殊死战,胆大通身一敌万。同心独有杨参军,高监拥兵若旁观。

参军乞救向前涂,司马振旆奋一呼。挺身疾斗骑皆奋,手格数人筋力枯。

男儿竟作沙场死,俯首安能对薄书。将军已死全军覆,奸相统师明社屋。

西风禾黍吹思陵,手把遗诗忍终读。墨沈飞扬意气雄,平原信国将无同。

百劫丛中真性在,展卷飒拉来悲风。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司马忧国七夕

宜 yí《國語辭典》

宜 [ yí ]

  1. 相安、和顺。《礼记·大学》:「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2. 适当。《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3. 共享。《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1. 合适、相称。如:「动静皆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 应该、应当。如:「不宜喧闹」、「不宜妄自菲薄」。
  2. 大概、似乎。《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1. 事宜。《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2. 姓。如元代有宜桂可。
兴 ( 興 ) xīng/xìng
兴 [ xīng ]
  1.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2.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3.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4. 流行,盛行:时~。新~。
  5. 准许:不~胡闹。
  6. 或许:~许。
  7. 姓。
兴 [ xìng ]
◎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司马(司馬)sī mǎ
    (1).官名。相传 少昊 始置。 周 时为六卿之一,曰夏官大司马。掌军旅之事。 汉武帝 元狩 四年改太尉为大司马。 后汉 因之,旋又改名太尉, 南北朝 与大将军并称二大,至 隋 废。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 明 申时行 《题清秋出塞图》诗:“忆昔筹边赞庙謨,桓桓司马杰丈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下官 杨文驄 ,昨奉 熊司马 之命,託 侯 兄发书 寧南 ,阻其北上,已遣 柳敬亭 连夜寄去。” 王季思 注:“即兵部尚书 熊明遇 。”参阅《通典·职官二》
    (2).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之属官,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 春秋 晋 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其后 汉 宫门及大将军、将军、校尉属官,都有司马。边郡亦置千人司马,专主兵事,不治民。 魏 晋 以后,州刺史带将军开府者,置府僚司马。至 隋 废州府之任,无复司马,而有治中。 唐 制,节度使属僚有行军司马。又于每州置司马,以安排贬谪或闲散的人。后世称府同知曰司马,本此。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二:“ 钱塘 黄小松 易 ,为 贞父先生 后人,任 兗州 运河 司马,书画篆隶,为近人所不及。”按, 黄易 ,官 济宁 同知。 济宁 属 兗州府 。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一章:“工賑捐输价便宜,白银两百得同知。官场逢我称司马,照壁凭他画大狮。”参阅《通典·职官十五》《续通典·职官十五》
    (3).王宫外门。 汉 贾谊 《新书·等齐》:“天子宫门曰司马,阑入者为城旦;诸侯宫门曰司马,阑入者为城旦。”
    (4).指 汉 文学家 司马相如 。《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閒自入 益 部,仰 司马 、 扬 、 王 遗风。” 李善 注:“ 司马相如 、 扬雄 、 王褒 也。” 宋 王安石 《次韵约之谢惠诗》:“ 元龙 但高眠, 司马 勿亲涤。” 清 唐孙华 《次韵答王随庵》:“巧输 司马 难从官,才避 元龙 合问田。”
    (5).指 唐 大诗人 白居易 。 白 尝贬 江州 司马,故称。 元 张昱 《赠沈生还江州》诗:“知汝 琵琶亭 畔去,白头司马忆 江州 。” 清 支机生 《珠江名花小传·凤彩》:“如此琵琶如此曲,谁言司马泪偏多。”
    (6).复姓。  ——《漢語大詞典》
    坐 zuò《國語辭典》

    坐 [ zuò ]

    1. 彎曲下肢,將臀部附著在座位上休息。與站相對。如:「坐下」、「坐在椅子上」。
    2. 古人席地而坐時兩膝著地,故亦稱跪為「坐」。《禮記·玉藻》:「退則坐取屨。」唐·孔穎達·正義:「坐,跪也。」
    3. 居、處。如:「坐落」、「坐北朝南」、「坐二望一」。
    4. 搭乘。如:「坐車」、「坐船」。
    5. 干犯。如:「坐法當死」。
    6. 處斷、定罪。如:「連坐」、「坐死」。《韓非子·定法》:「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相坐而責其實。」《隋書·卷八三·西域傳·吐谷渾傳》:「殺人及盜馬者死,餘坐則徵物以贖罪。」
    7. 北平、河北、天津方言。指物體重心極力向下壓。如:「這房子向下坐了。」
    8. 蒞臨。參見「坐殿」、「坐堂」等條。
    1. 席位。《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通「座」。
    1. 堅守不去。參見「坐鎮」、「坐索」等條。
    2. 比喻平白的、不勞而獲的。如:「坐享其成」、「坐收漁利」。
    1. 因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羅反,被誅。」唐·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忧国(憂國)yōu guó
    为国事而忧劳。《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朝廷无至忠忧国之臣,不惜伤损威重。” 清 钱谦益 《董应举授中大夫制》:“为国以得人为急,人臣以忧国为先。”  ——《漢語大詞典》
    七夕 qī xī
    农历七月初七之夕。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进行乞巧活动。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 九江 逢七夕,初弦值早秋。”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牵牛在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明 谢谠 《四喜记·巧夕宫筵》:“时当七夕,鹊渡银河。天上人间,良宵第一。”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又称七夕或女儿节。”参见“ 乞巧 ”。  ——《漢語大詞典》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1.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2.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1.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2.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涕 tì《國語辭典》

    涕 [ tì ]

    1. 眼泪。如:「痛哭流涕」、「感激涕零」。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鼻涕。汉·王襃〈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
    横 ( 橫 ) héng/hèng
    横 [ héng ]
    1. 跟地面平行的,与“”、“”相对:~梁。~楣。~额。~幅。~批。~披(长条形横幅字画)。~匾。~标。~空。
    2. 左右向的,跟目视方向垂直的,与“”、“”、“”相对:~写。~排。~向。~斜。纵~。
    3. 地理学上指东西向的:与“”相对:~贯东西。
    横 [ hèng ]
    1. 凶暴,不讲理;蛮~。强~。~暴。~蛮。
    2. 意外的,不寻常的:~财。~祸。~事。~死。
    臆 yì《國語辭典》

    臆 [ yì ]

    1. 胸膛、怀抱。如:「胸臆」。唐·杜甫〈哀江头〉诗:「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 终极?」
    1. 主观的、私心猜测的。如:「臆度」、「臆想」、「臆测」。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