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此邑民,习俗固昔知。

王祎明代〕《国宾黄先生之官义乌主簿因赋诗奉赠义乌乃㒒乡邑故为语不觉其过多然眷眷之情溢于辞矣

黄君古君子,制行粹且夷。恂恂美仪矩,蔼蔼赡文辞。

峨冠映长鬣,大布以为衣。去岁应辟举,来自旴江湄。

久为金陵客,旅食困盐齑。层楼断春梦,新亭伤夕晖。

邂逅展良晤,游从获委蛇。苦乏尊中物,清茶瀹新磁。

朝家方需贤,用以备羽仪。如君真典刑,朝著合先跻。

今兹得一官,其职在勾稽。道明虽怏簿,毋乃秩犹庳。

吾闻君子心,爱民仁所推。苟不务泽物,卿相亦奚为。

乌伤古汉县,土壤非膏腴。我实此邑民,习俗固昔知。

君今莅其邑,为尔略陈之。昔当暴秦世,孝子曰颜宜。

亲丧负土葬,哀感群乌飞。衔土来致助,吻伤血流滋。

邑由是得名,遗冢故累累。凄凉千载下,林风撼馀悲。

建炎宋南度,中原戎马驰。时维宗忠简,独建勤王师。

汴京既恢复,渡河将有期。回銮二十疏,沥血以陈词。

神州未全璧,讣表砉缄哀。遂隳中天业,南北成分离。

至今读遗事,令人双泪挥。忠孝实大节,至行出天彝。

吾邑乃兼有,简册耿光辉。馀习之所被,其民良易治。

可施礼义化,难用威诈驱。奈何迩年来,其力不胜疲。

诛求苦无艺,大小含创痍。须凭长民者,煦妪勤抚绥。

苟复事敲扑,愈使其心乖。至公民不病,至诚民不欺。

以故昔循吏,务先恩惠施。所居其民富,所去民见思。

愿君勉自奋,前哲谅堪追。华川十里泽,近在县郭西。

曩当岁大比,吉谶验清漪。暑雨芙蕖渚,春风杨柳堤。

仙宫联梵宇,烟树苍参差。吾师文献公,其傍有新祠。

妥灵设虚室,丽牲植丰碑。颇闻阙主守,荒草满阶墀。

烦君下车后,为我荐一卮。蘋藻幸可撷,岂必牲肴肥。

先庐在县北,栋宇就倾颓。老桂当北堂,高槐荫前扉。

顷者处州军,肆暴如狼罴。毁我西南轩,以作军营围。

吾母飒垂白,独在其中居。不知风雨夕,何以庇其躯。

烦君下车日,语我弟与儿。虽然力绵薄,家事要维持。

稍须加缮葺,先业不可隳。忆我里居日,亲友常提携。

觅句辄裴回,寻杯每淋漓。只今乱离后,在者知有谁。

仲实忠简裔,笃学号醇儒。开门授章句,后生所归依。

仲玉类许丞,庠序赖纲维。优游里闬间,年已向艾耆。

德元负才气,少也不可羁。援经复据史,历历谈是非。

酒酣即狂歌,襟度无畛畦。左足久蹩躠,想更容颜衰。

惜哉承平世,遗此磊落姿。近闻处村僻,转与世情违。

高氏好兄弟,和气溢埙篪。仲显最卓荦,处物善随时。

往者筑新城,趋事不敢迟。比予遘家难,尉书远相贻。

殷勤见高谊,使我重相怀。仲祥乃难弟,倜倘绝猜疑。

时时畅郁抱,即物赋新题。亦遭官军恶,狼藉桃李蹊。

定应稼轩下,仍可肆娱嬉。汉英成均彦,语话甘如饴。

一自去京华,力耕理东菑。平生经济具,萧条嗟已而。

国器意跌宕,篆法效秦斯。酒禁近严甚,无从啜其醨。

山田秋芋紫,自足供午炊。国章我所畏,为文时出奇。

词锋动横厉,颖脱囊中锥。也从青岩隐,依山结茅茨。

凡此数君子,吾邑称白眉。可以咨政务,可以谈玄微。

烦君相见顷,为我道区区。自我去乡里,三载于今兹。

学殖反荒落,宦业亦何禆。惟赢髭与鬓,星星总成丝。

未续《归田赋》,空诵《陟岵》诗。今晨送君别,令我惨不怡。

奈此臂不羽,不得从君归。山川岂辽邈,梦魂无相随。

新寒入絺绤,别袂风披披。抗手秦淮上,我歌多叹噫。

情真觉辞费,后会以为资。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邑民习俗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实 ( 實 ) shí
实 [ shí ]
  1. 充满:~心。充~。虚~。
  2. 符合客观情况,真,真诚:~话。~惠。~际(真实情况)。~践(实行;履行)。~体。~情。~施。~数。~事求是。名~相符。
  3. 植物结的果:果~。开花结~。
  4. 富足:殷~。富~。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邑民 yì mín
州县的百姓。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孟子》有受人牛羊求牧与芻之喻, 宋 儒 黄勉齐 先生宰 临川 时,有云:‘邑民犹鸡雏也,令其母也。’圣意盖即本此。”  ——《漢語大詞典》
习俗(習俗)xí sú
(1).习惯风俗。《荀子·大略》:“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史记·秦始皇本纪》:“遂登 会稽 ,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唐 高适 《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外》诗:“彼邦本倔强,习俗多骄矜。” 明 刘基 《送普颜子寿赴广西宪幕》诗:“偏方异习俗,赋性实同调。” 杨朔 《上尉同志》:“他忽然张开胳臂,一把抱住我。这不是东方的习俗,但我们抱起来了,抱得紧紧的。”
(2).犹流俗。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著述》:“﹝ 河上公 ﹞以所注《老子》授 文帝 ,因衝空上天。此乃不经之鄙言,习俗之虚语。”  ——《漢語大詞典》
固 gù《國語辭典》

固 [ gù ]

  1. 结实、坚硬。如:「牢固」、「稳固」、「坚固」。《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2. 坚定、确定。《韩非子·五蠹》:「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1. 安定。如:「巩固国防」。《国语·鲁语上》:「晋始伯而欲固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诸侯。」《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 禁闭。《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
  1. 坚决、坚持、极力。如:「固守」。《书经·大禹谟》:「禹拜稽首固辞。」《老残游记·第四回》:「那人再三固让。老残仍送出大门,看那人上马去了。」
  2. 原来、一向。如:「固有道德」。《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 当然、诚然。唐·柳宗元〈封建论〉:「州县之设,固不可华也。」《聊斋志异·卷一一·王大》:「谄者固可诛,谬者亦可恨也。」
  4. 姑且、暂且。《老子·第三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若之,必固强之。」
  1.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固来。
昔 xī《國語辭典》

昔 [ xí ]

  1. 過去的、從前的。如:「昔日」。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1. 夜晚。《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通「夕」。
  2. 姓。如漢代有昔登。

昔 [ cuò ]

  1. 粗糙。《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