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见项王一骑乌江渡,到头不识阴陵路。

虞集宋代〕《刷马歌

天马之来大宛国,汉帝心驰渥洼域。贰师兵甲费如山,毛骨权奇不多得。

世祖开基肇太平,昔日大宛俱拱北。如云之马西北来,飞控惊尘遍南陌。

豢养年深生息蕃,即今诏刷无遗迹。青丝络头千万辈,戢戢骈头死槽枥。

一程瘏毒一程愁,比到燕山肥者瘠。吾观天厩十二闲,五花成队春斑斑。

监官喂养盛刍豆,年年骑去居庸关。圣朝谁信多盗贼,却虑骑气藏凶奸。

驽骀尽从天上去,骅骝岂得留人间。汉人南人窘徒步,道路相从俱厚颜。

我今已是倦游者,东家蹇驴何必借。布袜青鞋取次行,正喜不遭官长骂。

乡里健儿弓弩手,诏许征鞍常稳跨。岭南烽火乱者谁?何事至今犹梗化。

君不见汉文皇帝承平时,千里之马将安之。又不见项王一骑乌江渡,到头不识阴陵路。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不见项王一骑乌江到头不识阴陵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项王(項王)xiàng wáng
指 项籍 。 秦 末 下相 人,字 羽 。从叔父 梁 在 吴中 起事, 梁 败死, 籍 领其军。 秦 亡,自立为 西楚霸王 ,继与 刘邦 争天下。后 汉王 用 张良 、 陈平 计,围 籍 于 垓下 ,至 乌江 自刎。见《史记·项羽本纪》。 唐 李白 《拟恨赋》:“若乃 项王 虎鬭,白日争辉。拔山力尽,盖世心违。” 元 贡师泰 《彭城怀古》诗:“ 项王 帐底犹 虞 舞, 汉祖 军中尽 楚 声。”常用以借指失败的英雄。 清 吴伟业 《戏题仕女图·虞兮》诗:“博得美人心肯死, 项王 此处是英雄。”  ——《漢語大詞典》
一骑(一骑)
唐 张继 金谷园 綵楼歌馆正融融,一骑星飞锦帐空。
唐 刘长卿 寄别朱拾遗 江海茫茫春欲遍,行人一骑发金陵。
唐 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骈字类编》
乌江(烏江)wū jiāng
水名。在今 安徽省 和县 东北。附近原有 乌江亭 ,相传为 项羽 兵败自刎处。《史记·项羽本纪》:“於是 项王 乃欲东渡 乌江 。” 闽 徐夤 《恨》诗:“ 乌江 项籍 忍归去,雁塞 李陵 长繫留。” 清 赵翼 《鄱阳湖怀古》诗:“ 楚 歌四面 乌江 败, 吴 火中流 赤壁 烧。”  ——《漢語大詞典》
渡 dù《國語辭典》

渡 [ dù ]

  1. 过河、由此岸到彼岸。如:「渡河」、「渡海」。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
  2. 通过、跨越。如:「渡过难关」。《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淮阴已受命东,未渡 平原。」宋·苏轼〈梅花〉诗二首之一:「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3. 交付、转手。如:「引渡」、「让渡」。
  1. 坐船过河的地方。《晋书·卷三四·杜预传》:「预又以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河桥于富平津。」唐·王维〈归嵩山作〉诗:「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到头(到頭)dào tóu
(1).掉头。《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那呵滩》:“闻欢下 扬州 ,相送 江津 弯。愿得篙櫓折,交郎到头还。”
(2).最后,直到最后。 唐 张碧 《农夫》诗:“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唐 贾岛 《不欺》诗:“掘井须到流,结交须到头。”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一折:“送的我伏侍君王不到头,不能勾故国神游。”《红楼梦》第五六回:“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这园内既有出息,也是分内该沾带些的。”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就这么的,小户摔着汗珠子,开一两垧荒,到头都由他霸占。”  ——《漢語大詞典》
不识(不識)bù shí
(1).不知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周礼·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讎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漢語大詞典》
阴陵(陰陵)yīn líng
春秋 楚 邑。为 项羽 兵败后迷失道处。 汉 时置县。故城在今 安徽 定远 西北。《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至 阴陵 ,迷失道。”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宫调曲之二》:“ 阴陵 朝北附, 蟠木 引东臣。” 宋 无名氏 《念奴娇·题项羽庙》词:“ 垓下 兵稀, 阴陵 道狭,月暗云如垒。”  ——《漢語大詞典》
路 lù《國語辭典》

路 [ lù ]

  1. 道路,供人马舟车等行走的途径。如:「陆路」、「水路」、「高速公路」。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 条理、纹理。如:「思路」、「纹路」。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心路照通,有感斯顺。」
  3. 方法、途径。如:「生路」、「活路」。唐·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 军之弱冠。」
  4. 种类。如:「他们是那一路人?」《西游记·第五一回》:「这一路拳,走得似锦上添花。」
  5. 地区、区域。《三国演义·第一五回》:「自是东路皆平,令叔孙静守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这一日烧香回来,人见他是下路打扮,跟了他后面走的就有百十人。」
  6. 路线。如:「五路公车」。《水浒传·第五○回》:「今日宋江分兵做四路,来打本庄。」
  7. 姓。如汉代有路温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