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之俟来者,正始征劝勉。

杜甫唐代〕《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

武功少也孤,徒步客徐兖。读书东岳中,十载考坟典。
时下莱芜郭,忍饥浮云巘.负米晚为身,每食脸必泫。
夜字照爇薪,垢衣生碧藓。庶以勤苦志,报兹劬劳显。
学蔚醇儒姿,文包旧史善。洒落辞幽人,归来潜京辇。
射君东堂策,宗匠集精选。制可题未干,乙科已大阐。
文章日自负,吏禄亦累践。晨趋阊阖内,足蹋宿昔趼。
一麾出守还,黄屋朔风卷。不暇陪八骏,虏庭悲所遣。
平生满尊酒,断此朋知展。忧愤病二秋,有恨石可转。
肃宗复社稷,得无逆顺辨。范晔顾其儿,李斯忆黄犬。
秘书茂松意,溟涨本末浅。青荧芙蓉剑,犀兕岂独剸。
反为后辈亵,予实苦怀缅。煌煌斋房芝,事绝万手搴。
垂之俟来者,正始征劝勉。不要悬黄金,胡为投乳rP.
结交三十载,吾与谁游衍。荥阳复冥莫,罪罟已横罥.
呜呼子逝日,始泰则终蹇。长安米万钱,凋丧尽馀喘。
战伐何当解,归帆阻清沔。尚缠漳水疾,永负蒿里饯。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来者正始劝勉

垂 chuí《國語辭典》

垂 [ chuí ]

  1. 由上往下掉落。如:「垂泪」、「垂涎」、「垂缨」。
  2. 留传后世。如:「名垂青史」、「永垂不朽」。
  1. 及、将要。如:「垂危」、「功败垂成」。唐·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垂死病中惊坐起。」
  2. 晚辈受长辈关爱的敬语。如:「垂爱」、「垂询」、「垂念」。
  1. 边疆。《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史记·卷五·秦本 纪》:「在西戎,保西垂。」通「陲」。
  2. 旁边。《文选·王粲·咏史诗》:「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俟 sì/qí《國語辭典》

俟 [ sì ]

  1. 等待。如:「俟机而动」。《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俟 [ qí ]

  1. 参见「[[万俟]]」条。
来者(來者)lái zhě
(1).将来的事。《易·繫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吕氏春秋·听言》:“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 唐 韩愈 《别知赋》:“知来者之不可以数,哀去此而无由。”
(2).将来的人;后辈。《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此人皆意有鬱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李善 注:“言故述往前行事,思令将来人知己之志。” 宋 曾巩 《洪州新建县厅壁记》:“故予为之载其行治,而因著其为县之难,使来者得览焉。”
(3).来的人。《左传·宣公十七年》:“吾若善逆彼以怀来者,吾又执之,以信 齐 沮,吾不既遇矣乎?”《史记·曹相国世家》:“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 参 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 清 彭绍升 《读史记》:“下及鱼鳖,上及飞鸟,跂行喙息,蠕动之类,莫不就安利而避危殆。故来者不止,天之道也。”  ——《漢語大詞典》
正始 zhèng shǐ
(1).正其始。《文选·卜商〈毛诗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刘良 注:“正始之道,谓正王道之始也。”《国语·周语下》“故名曰黄鐘” 三国 吴 韦昭 注:“黄鐘初九,六律之首,故六律正色为黄鐘之名,重元正始之义也。” 清 方苞 《读〈行露〉》:“此害义伤教不近於人情,而可列正始之风,以为教於闺门、乡党、邦国与?”
(2).合乎礼仪、法则之始。《穀梁传·定公元年》:“ 昭公 之终,非正终也; 定 之始,非正始也。”《元典章·诏令一·世祖皇帝》:“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卢 骆 王 杨 ,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同沿 陈 隋 之遗;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
(3). 三国 魏 齐王 芳 的年号。当时玄风渐兴,士大夫唯 老 庄 是宗,竞尚清谈,世称“正始之风”。当时诗人 嵇康 、 阮籍 等的诗,称为“正始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采縟於 正始 ,力柔於 建安 。” 五代 齐己 《寄洛下王彝训先辈》诗之一:“ 贾岛 存 正始 , 王维 留格言。” 吴梅 《信阳题〈何大复集〉》诗:“ 正始 流风沫,奇才吾道光。”参见“ 正始体 ”。  ——《漢語大詞典》
征 ( 徵 ) zhēng《國語辭典》

征 [ zhēng ]

  1. 遠行。如:「長征」、「遠征」。《詩經·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2. 討伐。如:「征伐」、「征戍」、「南征北討」。《漢書·卷七·武帝紀》:「遣貳師將軍李廣利,發天下謫民西征大宛。」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3. 課徵。如:「征稅」、「橫征暴斂」。
  4. 強取、爭奪。《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1. 賦稅。《孟子·盡心下》:「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2. 姓。如宋代有征集。
劝勉(勸勉)quàn miǎn
劝导勉励。《管子·立政》:“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 唐 白居易 《寄元九》诗:“忧我贫病身,书来唯劝勉。”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汤文正》:“其下属有贪酷者,皆善为劝勉,其不改者,始以法惩之。” 草明 《乘风破浪》第十五章:“便劝勉他说:‘勇敢一点,共产党员做错了事,就该有勇气向党坦白。’”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