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情:髻拥春云松玉钗,眉淡秋山羞镜台。

徐再思元代〕《【越调】凭阑人 香印

烟袅蟠龙花上枝,火引冰蚕茧内丝。烧残锦字诗,似人肠断时。 春情
  髻拥春云松玉钗,眉淡秋山羞镜台。海棠开未开,粉郎来未来。 江行
  鸥鹭江皋千万湾,鸡犬人家三四间。逆流滩上滩,乱云山外山。 春愁
  前日春从愁里得,今日春从愁里归。避愁愁不离,问春春不知。 无题
  九殿春鹊楼,千里离宫龙凤舟。始为天下忧,后为天下羞。 春怨
  遥盼春来图见春,及至春来还怨春。自怜多病身,为他千里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春情春云玉钗秋山镜台

春情 chūn qíng
(1).春日的情景;春日的意兴。 南朝 梁 萧子范 《春望古意》诗:“春情寄柳色,鸟语出梅中。” 唐太宗 《月晦》诗:“披襟欢眺望,极目畅春情。” 明 徐渭 《白燕双乳》诗:“春情堪与译,秋翮好填潢。”
(2).男女爱恋之情;情欲。 南朝 齐 王融 《咏琵琶》:“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 唐 翁承赞 《柳》诗之五:“缠绕春情卒未休, 秦娥 萧史 两相求。”《花月痕》第十二回:“ 同秀 见 碧桃 一身香艷,满面春情,便如蚂蚁见羶一般倾慕起来。” 鲁迅 《准风月谈·男人的进化》:“它们在春情发动期,雌的和雄的碰在一起,难免‘卿卿我我’的来一阵。” 许杰 《台下的喜剧》:“她守寡已经五年,但是春情还没有灭杀。”  ——《漢語大詞典》
髻 jì《國語辭典》

髻 [ jì ]

  1. 盘结于头顶或脑后的头发,有各种形状。如:「云髻」、「倭堕髻」、「钻天髻」。唐·王建〈失钗怨〉诗:「镜中乍无失髻样,初起犹疑堕床上。」宋·刘辰翁〈宝鼎现·红妆春骑〉词:「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
拥 ( 擁 ) yōng
拥 [ yōng ]
  1. 抱:~抱。
  2. 围着:前呼后~。
  3. 推举,爱护:~戴。~护。
  4. 聚到一块:~挤。簇~。
  5. 具有:~有。
  6. 遮蔽:~蔽(亦作“壅蔽”)。~塞()。
春云(春雲)chūn yún
春天的云。喻女子的美发。 元 徐再思 《梧叶儿·春思》曲:“鸦鬢春云嚲,象梳秋月敧,鸞镜晓粧迟。”《花月痕》第七回:“春云低掠两鸦鬟,小字新鐫在玉山。”  ——《漢語大詞典》
松 ( 鬆 ) sōng《國語辭典》

松 [ sōng ]

  1. 松科植物的總稱。種類極多,一般為常綠喬木。幹聳直,皮粗厚,葉如針,花單性,結毬果,木材用途甚廣,可供醫藥和工藝用。
  2. 姓。如隋代有松贇。
玉钗(玉釵)yù chāi
(1).玉制的钗。由两股合成,燕形。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玉釵挂臣冠,罗袖拂臣衣。” 唐 李白 《白紵辞》诗之三:“高堂月落烛已微,玉釵掛缨君莫违。” 清 汪懋麟 《阮郎归》词:“玉釵初卸手重呵,金猊香未过。”
(2).指美女。 宋 曾巩 《西园席上》诗:“下榻笑谈红旆偃,引觴醒醉玉釵随。”  ——《漢語大詞典》
眉 méi《國語辭典》

眉 [ méi ]

  1. 人的前額與上眼瞼連接處,橫形高超生有細毛的部分。如:「眉毛」、「八字眉」、「橫眉豎眼」、「舉案齊眉」。
  2. 泛稱上端為「眉」。如:「書眉」。
  3. 姓。如春秋時代有眉間尺。
淡 dàn《國語辭典》

淡 [ dàn ]

  1. 味道不鹹、不重。如:「淡水湖」、「粗茶淡飯」、「這湯太淡了!」
  2. 稀薄、不濃厚。如:「淡酒」、「雲淡風輕」。《莊子·山林》:「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3. 色淺。如:「淡黃色」。
  4. 不熱心。如:「冷淡」、「淡淡的應了一聲。」
  5. 不旺盛。如:「淡季」、「淡月」、「生意清淡」。
  1. 淺、不深。如:「淡妝濃抹」、「淡掃蛾眉」。
  1. 北方方言。指無聊、無意義的話。如:「瞎扯淡」。《儒林外史·第四回》:「眾人慌了,求張鄉紳……說情,知縣准了,早堂帶進,罵了幾句,扯了一個淡,趕了出去。」
  2. 姓。如明代宦官劉謹,仗勢欺人,同州一帶劉姓恥與劉謹同姓,遂改姓為淡。
秋山
唐 王维 辋川集 木兰柴 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
唐 杜甫 草阁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
唐 韦应物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唐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唐 姚合 闲居遣怀十首 其一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唐 王建 元太守同游七泉寺 晚吹箫管秋山里,引得猕猴出象林。
唐 施肩吾 秋夜山居二首 其二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 杜牧 念昔游三首 其一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唐 马戴 落日怅望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唐 陈羽 隐居 秋山隔岸清猿叫,湖水当门白鸟飞。
唐 灵一 于潜道中呈元八处士 冻涧冰难释,秋山日易阴。
《韵府拾遗 删韵》:金史舆服志其从秋山之服则以熊鹿山林为文图画见闻志大平兴国中秘阁曝画时陶谷为翰长因展秋山图一面令黄居寀品第之王维诗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骈字类编》
羞 xiū《國語辭典》

羞 [ xiū ]

  1. 進貢、進獻。《說文解字·丑部》:「羞,進獻也。」《禮記·月令》:「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
  2. 侮辱,使人難堪。如:「羞辱」。《漢書·卷四·文帝紀》:「以羞先帝之遺德。」
  3. 感到恥辱。如:「他那大逆不道的行徑,使大夥都羞與為伍。」
  4. 害怕、慚愧。如:「羞於見人」。《後漢書·卷一一·劉玄傳》:「素懦弱,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唐·錢起〈贈闕下裴舍人〉詩:「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
  5. 害臊、難為情,或使難為情。如:「害羞」。如:「不要再羞他了,他的臉已經紅到耳根了。」
  1. 精緻美味的食物。如:「珍羞」、「時羞」。《文選·枚乘·七發》:「旨酒嘉肴,羞炰膾炙,以御賓客。」同「饈 」。
  2. 羞怯的神情。如:「含羞」。唐·李商隱〈無題〉詩二首之一:「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
  3. 恥辱。如:「蒙羞」。《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復勾踐之讎,報魯國之羞。」
镜台(鏡臺)jìng tái
见“ 镜臺 ”。
亦作“ 镜台 ”。 上面装着镜子的梳妆台。《初学记》卷二五引《魏武杂物疏》:“镜臺出 魏 宫中,有纯银参带镜臺一,纯银七子贵人公主镜臺四。” 唐 唐暄 《还渭南感旧》诗之一:“寝室悲长簟,妆楼泣镜臺。” 清 程麟 《此中人语·翠翠》:“ 翠翠 婷婷嫋嫋,姣艷可人,而脂香粉泽迷离於镜台绣縵之閒。” 冰心 《超人·离家的一年》:“小姊姊穿着睡衣,站在镜台前,拢着头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