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内丁香,帘前栀子,是儿堪续。

徐釚清代〕《蕙兰芳引 咏珍珠兰

夏日恹恹,人睡醒、蕊兰芳馥。暮雨似潇湘,枝叶平分黛绿。

旅怀无赖,倚桃笙、恰逢新沐。待携来床伴,细裛清芬簌簌。

盆内丁香,帘前栀子,是儿堪续。更翠钿斜簪,宜衬云鬟绣褥。

越罗裁罢,手摇斑竹。只说他,香泛绿珠千斛。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丁香帘前栀子

盆 pén《國語辭典》

盆 [ pén ]

  1. 底略小而口大,形状像盘而较深的容器,用陶、木、金属等制成。如:「脸盆」、「澡盆」。《庄子·至乐》:「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2. 形状似盆,用来盛物的器具。如:「花盆」、「菜盆」。
  3. 量词。计算盆装物的单位。如:「一盆花」、「两盆水」。
  1. 浸染、浸淹。《礼记·祭义》:「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
内 ( 內 ) nèi/nà
内 [ nèi ]
  1. 里面,与“”相对:~部。~外。~定。~地。~阁。~行(háng )。~涵。
  2.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人。~亲。~弟。
  3. 亲近:~君子而外小人。
内 [ nà ]
  1. 同“”,收入;接受。
丁香 dīng xiāng
(1).常绿乔木,又名鸡舌香,丁子香。叶子长椭圆形,花淡红色,果实长球形。生在热带地方。花供药用,种子可榨丁香油,做芳香剂。种仁由两片形状似鸡舌的子叶抱合而成。 唐 杜甫 《江头五咏·丁香》诗:“丁香体柔软,乱结枝犹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丁香》﹝释名﹞引 陈藏器 曰:“鸡舌香与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如鸡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
(2).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圆形或肾脏形。花紫色或白色,春季开,有香味。花冠长筒状,果实略扁。多生在我国北方。供观赏,嫩叶可制茶。 清 陈维嵩 《满江红·怅怅词》:“芍药风流可赐菲,丁香年少宜衣紫。”
(3).指这种植物的花。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窗外正开着深紫色的一树丁香,窗内挂着一只铜丝笼子。”
(4).借喻女人的舌头。 南唐 李煜 《一斛珠》词:“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丁香笑吐舌尖儿送。”《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吐出丁香送郎口,只见牙关紧咬难开,摸着遍身冰冷。”
(5).指丁香花状的耳饰。《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第二件是耳上环儿。此乃女子平常日时所戴,爱轻巧的,也少不得戴对丁香儿。”《金瓶梅词话》第六八回:“﹝ 吴银儿 ﹞耳边戴着金丁香儿,上穿白綾对衿袄儿。”
(6).指丁香花状的纽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两个在那里交扣丁香,并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毕。”  ——《漢語大詞典》
帘前(帘前)
唐 郑谷 献制诰杨舍人 窗下调琴鸣远水,帘前睡鹤背秋灯。  ——《骈字类编》
栀子(梔子)zhī zǐ
亦作“栀子”。
(1).木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对生,长椭圆形,有光泽。春夏开白花,香气浓烈,可供观赏。夏秋结果实,生青熟黄,可做黄色染料。也可入药,性寒味苦,为解热消炎剂。 唐 杜甫 《栀子》诗:“梔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一本作“ 栀 ”。 唐 唐彦谦 《离鸾》诗:“庭前佳树名梔子,试结同心寄 谢娘 。” 邵瑞彭 《北行杂诗》之五:“心如梔子难言实,身似浮云未是閒。”
(2).指栀子花。 唐 李商隐 《效徐陵体赠更衣》诗:“结带悬梔子,绣领刺鸳鸯。” 宋 范成大 《初秋闲记园池草木》诗之二:“旱地莲花娇小,水盆梔子幽芳。”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五○:“去时梔子压犀簪,次第寒花掐到今。”
(3).指栀子的果实。 明 周履靖 《锦笺记·进香》:“呀!梔子抹屁股,--黄孔!黄孔!果然是我浑家换了粧饰,一时不认得了。”按,“黄孔”为“惶恐”的谐音。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儿 ( 兒 ) ér《國語辭典》

儿 [ rén ]

  1. 同「人 」。《說文解字·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元·戴侗《六書故·卷八·人》:「按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人;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為儿。」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堪 kān《國語辭典》

堪 [ kān ]

  1. 勝任、承受。如:「難堪」、「足堪重任」、「不堪一擊」、「情何以堪」。《論語·雍也》:「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 可以、能夠。如:「堪稱大將」、「不堪設想」。唐·杜秋娘〈金縷衣〉詩:「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五代十國南唐·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詞:「往事只堪哀 ,對景難排。」
续 ( 續 ) xù
续 [ xù ]
  1. 连接,接下去:连~。继~。陆~。狗尾~貂(喻不好的东西连接在好的东西的后面,亦喻事物的前后优劣不相称;又常用为自谦之辞,表示不敢与人等列并美的意思)。
  2. 在原有的上面再加:~编。~集。把茶~上。
  3.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