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吾已懒,小酌意难裁。

苏辙宋代〕《雪後小酌赠内

薄雪为灯止,和风应节来。
出游吾已懒,小酌意难裁。
竹径泥方滑,菁畦冻欲开。
细君怜老病,加料作新醅。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出游小酌

出游(出遊)chū yóu
亦作“ 出游 ”。
(1).外出游历走动。《诗·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臣 楚国 之鄙人也,幸得宿卫,十有餘年,时从出游,游於后园,览於有无。” 唐 元稹 《寒食日》诗:“今日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 明 李贽 《与梅长公书》:“僕出游五载,行几万里,无有一人可为至圣大贤者。”《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狄夫人 免不得,也随俗出游。” 冰心 《三寄小读者》二十:“在这里,出游稍远便可看见水。”
(2).旧时指到他地做官或游学。《史记·苏秦列传》:“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 唐 杜甫 《壮游》诗:“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漢語大詞典》
吾 wú/yù《國語辭典》

吾 [ wú ]

  1. 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 我的。《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1. 姓。如漢代有吾扈。

吾 [ yú ]

  1. 參見「吾吾 」條。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懒 ( 懶 ) lǎn
懒 [ lǎn ]
  1. 怠惰,与“”相对:~汉。~怠。~散。~洋洋。
  2. 疲倦,没力气:伸~腰。浑身酸~。
小酌 xiǎo zhuó
(1).谓随便的饮宴。 唐 白居易 《雪夜小饮赠梦得》诗:“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宋 惠洪 《四绝堂分题诗序》:“呼灯小酌,剧谈赋诗。”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余素爱客,小酌必行令。”
(2).谦称请人饮宴。《三国演义》第四回:“今日老夫贱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 张天翼 《新生》:“唷,哪一天要请 李先生 到舍下去小酌一下。”  ——《漢語大詞典》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1.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2.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3.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5.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6.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7.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8. 姓。如明代有意秀。
  1.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2.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3.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1.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1.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3. 不好:~听。~看。
难 [ nàn ]
  1.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2. 仇怨:排~解纷。
  3. 诘责,质问:发~。非~。责~。
难 [ nuó ]
  1. 古同“傩”。
裁 cái《國語辭典》

裁 [ cái ]

  1. 用刀剪等把纸或布割裂、剪开。如:「裁布」、「裁纸」。《说文解字·衣部》:「裁,制衣也。」《南齐书·卷三二·张岱传》:「恕未闲从政,美锦不宜滥裁。」
  2. 缝制。《文选·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3. 削减。如:「裁军」、「裁员」。《红楼梦·第三六回》:「如今说因为袭人是宝玉 的人,裁了这一两银子,断乎使不得。」
  4. 决断、判断。如:「裁罪」。《左传·僖公十五年》:「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韩非子·初见秦》:「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5. 量度。唐·韩愈〈感春〉诗五首之二:「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
  6. 控制。如:「独裁」。《楚辞·贾谊·惜誓》:「神龙失水而陆居合,为蝼蚁之所裁。」
  7. 杀。《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8. 写作。唐·杜甫〈江亭〉诗:「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1. 体制、格式。如:「体裁」、「新裁」。《文选·张衡·西京赋》:「取殊裁于八都,岂启度于往旧?」
  1. 仅。《战国策·燕策一》:「虽大男子,裁如婴儿。」《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通「才」。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