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读书,粗免躬耕。

苏辙宋代〕《堂成

筑室三年,堂成可居。
我初不知,诸子劳劬。
父母老矣,风雨未除。
橐装几何,勿问有无。
伐木於山,因此旧庐。
不约不丰,燕处无余。
堂开六楹,南北四筵。
昼明速然,夜冥黯然。
四邻无声,布被粗毡。
身非蚌螺,一睡经年。
夜如何其,趺坐燕安。
善恶不恩,此心自圆。
东厢靖深,以奉尝烝。
老佛之庐,朝香夜灯。
西厢千卷,图书之林。
先人所遗,子孙是承。
杖屐经行,直如引绳。
顾视而笑,此如我心。
诸子之室,左右吾背。
将食击板,一系而会。
瓜畦芋区,分布其外。
锄去瓦砾,壤而不块。
废井重浚,泉眼仍在。
辘轳雷鸣,甘雨时霈。
园夫能勤,家足于菜。
有客叩门,贺我堂成。
揖客而笑,念我平生。
三世读书,粗免躬耕。
明窗修竹,惟我与兄。
荫映茅茨,吐论峥嵘。
猖狂妄行,以得此名。
老而求安,匪以为荣。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三世读书躬耕

三世 sān shì
(1).指祖孙三代。《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 郑玄 注:“三世,自祖至孙。”《论语·季氏》:“陪臣唯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文选·刘琨〈劝进表〉》:“况臣等荷宠三世,位厕鼎司。” 李善 注:“三世,谓 迈 至 琨 也。 王隐 《晋书》曰:‘ 琨 祖 迈 ,相国参军;父 蕃 ,太子洗马、侍御史。’”
(2).《春秋》 公羊 家主张的历史演变的三个阶段,即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何休 注略云:“於所传闻之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麤觕,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於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於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清 钱谦益 《玉剑尊闻序》:“《周官》之六典如故,《公羊》之三世非遐。” 康有为 据 公羊 家言曾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见《大同书》
(3).佛家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三世之事,信而有徵。” 王利器 集解引 赵曦明 曰:“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也。”《坛经·忏悔品》:“今与汝等授无相懺悔,灭三世罪。” 清 黄宗羲 《汪魏美先生墓志铭》:“七趣三世,如旋火轮,皆炽然而生,求不生者,了不可得。” 鲁迅 《华盖集·题记》:“我知道伟大的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
(4).《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三部古医书。 明 宋濂 《赠医师葛某序》:“古之医师必通於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参阅《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孔颖达 疏。  ——《漢語大詞典》
读书(讀書)dú shū
(1).阅读书籍;诵读书籍。《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正是 王先生 的声音,原来 王先生 在读书哩。”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粗 cū《國語辭典》

粗 [ cū ]

  1. 疏忽、不周密。如:「粗心大意」。
  2. 不精致、不细腻。如:「粗糙」、「粗茶淡饭」、「手工太粗了。」
  3. 大而厚。如:「粗声粗气」。唐·皮日休〈新秋即事〉诗三首之二:「秋期净扫云根瘦,山信回缄乳管粗。」
  4. 鲁莽、不文雅。如:「粗话」、「粗野」。
  1. 稍微、略微。如:「粗具规模」。《晋书·卷八九·忠义传·嵇绍传》:「华历位内外,虽粗有善事,然阖棺之责,著于远近,兆祸始乱,华实为之。」
免 miǎn《國語辭典》

免 [ miǎn ]

  1. 避开、脱逃。如:「避免」、「幸免于难」。《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2. 去除、省去。如:「免除」、「免费」、「减免」、「免税」。
  3. 脱去。《左传·哀公十六年》:「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
  4. 罢黜、革除。如:「罢免」、「黜免」。《汉书·卷四·文帝纪》:「遂免丞相勃,遣就国。」
  1. 姓。如汉代有免乙。

免 [ wèn ]

  1. 古代一种脱冠扎发的丧服。《集韵·去声·问韵》:「絻,丧冠也。或省。」《左传·僖公十五年》:「穆姬闻晋侯将至……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晋·杜预·注:「免、衰、绖,遭丧之服。」通「絻」。
  1. 去冠扎发,穿著丧服,以示哀悼。《礼记·檀弓上》:「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同「絻 」。
躬耕 gōng gēng
(1).古代帝王亲自率领大臣在籍田举行耕种仪式以劝农。《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汉书·食货志上》:“於是上感 谊 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十九年》:“上躬耕於 兴庆宫 侧,尽三百步。”
(2).亲身从事农业生产。《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臣本布衣,躬耕於 南阳 。” 闽 徐夤 《偶书》诗:“市门逐利终身饱,谷口躬耕尽日飢。” 朱德 《新农村》诗:“平田有份躬耕乐,得地无餘心事违。”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