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古风(古風)gǔ fēng
(1).古人之风。指质朴淳古的习尚、气度和文风。《文选·谢惠连〈祭古冢文〉》:“仰羡古风,为君改卜。” 吕延济 注:“《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此为古风也,谓卜改葬也。” 唐 韩愈 《王公神道碑铭》:“天子曰: 王某 之文可思,最宜为誥,有古风。” 宋 陆游 《游山西村》诗:“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二七:“百年纔觉古风迴, 元祐 诸人次第来。” 鲁迅 《呐喊·明天》:“原来 鲁镇 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
(2).诗体的一种。即古体诗。 唐 李白 有《古风》五十七首。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草堂·画山水诗》:“ 少陵 题画山水数诗,其间古风二篇,尤为超絶。”《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当下 娇鸞 写就古风一首。”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五七言则体有古今, 齐 梁 始兆, 唐 畅厥风,律诗崛起,谓之近体,其由旧者,则曰古风。”参见“ 古体诗 ”。 ——《漢語大詞典》
(2).诗体的一种。即古体诗。 唐 李白 有《古风》五十七首。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草堂·画山水诗》:“ 少陵 题画山水数诗,其间古风二篇,尤为超絶。”《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当下 娇鸞 写就古风一首。”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五七言则体有古今, 齐 梁 始兆, 唐 畅厥风,律诗崛起,谓之近体,其由旧者,则曰古风。”参见“ 古体诗 ”。 ——《漢語大詞典》
弃 ( 棄 ) qì《國語辭典》
- 「棄 」的異體字。
雕琢(彫琢)diāo zhuó
(1).雕刻金玉等。 唐 罗隐 《投所思》诗:“雕琢只应劳 郢 匠,膏肓终恐误 秦 医。” 清 唐甄 《潜书·法王》:“如以石为玉,雕琢之工,虽巧虽勤,终为恶器。”
(2).指雕琢而成之物。《荀子·王制》:“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於家,工师之事也。”
(3).比喻修饰文辞;刻意使文辞美妙。 唐 崔涂 《过长江贾岛主簿旧厅》诗:“雕琢文章字字精,我经此处倍伤情。”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如 周朴者 ,构思尤艰,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 清 曾国藩 《书〈归震川文集〉后》:“假 齐 梁 之雕琢,号为力追 周 秦 者,往往而有。”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而那些辞采华丽,‘骈四骊六’,洋洋洒洒,极尽雕琢之能事。”
(4).犹矫饰,做作。《韩非子·主道》:“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淮南子·精神训》:“衰世凑学,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矫拂其情,以与世交。” 宋 曾巩 《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为吏去觚角,絀雕琢,以平易敦朴为务。”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5).犹砥砺。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先哲居高而不敢忘危,爱子欲教之义方,雕琢切磋,弗纳於邪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雕琢情性,组织辞令。”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以故士皆雕琢节行,缘以文彩,蔼蔼而进,至使敌国异方,闻风畏之。”
(6).比喻罗织罪名。《后汉书·蔡邕传》:“夫宰相大臣,君之四体,委任责成,优劣已分,不宜听纳小吏,雕琢大臣也。” 李贤 注:“雕琢,犹鐫削以成其罪也。”
彫琢:1.雕刻琢磨。《孟子·梁惠王下》:“今有璞玉於此,虽万鎰必使玉人彫琢之。” 宋 曾巩 《简翁都官》诗:“自有文章真杞梓,不须彫琢是璠璵。”
(2).引申指刻意修饰文辞。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今虽欲自彫琢,曼辞以自饰,无益,於俗不信,适足取辱耳。”琢,一本作“ 瑑 ”。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其词随语成韵,随韵成趣,不假彫琢,而意志自深,风神或近 楚 《骚》。” ——《漢語大詞典》
(2).指雕琢而成之物。《荀子·王制》:“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於家,工师之事也。”
(3).比喻修饰文辞;刻意使文辞美妙。 唐 崔涂 《过长江贾岛主簿旧厅》诗:“雕琢文章字字精,我经此处倍伤情。”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如 周朴者 ,构思尤艰,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 清 曾国藩 《书〈归震川文集〉后》:“假 齐 梁 之雕琢,号为力追 周 秦 者,往往而有。”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而那些辞采华丽,‘骈四骊六’,洋洋洒洒,极尽雕琢之能事。”
(4).犹矫饰,做作。《韩非子·主道》:“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淮南子·精神训》:“衰世凑学,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矫拂其情,以与世交。” 宋 曾巩 《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为吏去觚角,絀雕琢,以平易敦朴为务。”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5).犹砥砺。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先哲居高而不敢忘危,爱子欲教之义方,雕琢切磋,弗纳於邪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雕琢情性,组织辞令。”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以故士皆雕琢节行,缘以文彩,蔼蔼而进,至使敌国异方,闻风畏之。”
(6).比喻罗织罪名。《后汉书·蔡邕传》:“夫宰相大臣,君之四体,委任责成,优劣已分,不宜听纳小吏,雕琢大臣也。” 李贤 注:“雕琢,犹鐫削以成其罪也。”
彫琢:1.雕刻琢磨。《孟子·梁惠王下》:“今有璞玉於此,虽万鎰必使玉人彫琢之。” 宋 曾巩 《简翁都官》诗:“自有文章真杞梓,不须彫琢是璠璵。”
(2).引申指刻意修饰文辞。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今虽欲自彫琢,曼辞以自饰,无益,於俗不信,适足取辱耳。”琢,一本作“ 瑑 ”。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其词随语成韵,随韵成趣,不假彫琢,而意志自深,风神或近 楚 《骚》。” ——《漢語大詞典》
遗味(遺味)yí wèi
犹馀味。《文选·陆机〈文赋〉》:“闕大羹之遗味,同朱絃之清汜。” 李善 注:“遗,犹餘也。” 唐 韩愈 《明水赋》:“窃比大羹之遗味,幸希荐於庙中。” 宋 苏辙 《次韵孔武仲学士见赠》:“古风弃雕琢,遗味比乐府。” ——《漢語大詞典》
比 bǐ《國語辭典》
比 [ bǐ ]
動- 較量。《文選·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文選·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 媲美。《三國演義·第三六回》:「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
- 依照、仿照。如:「比著葫蘆畫瓢」。《戰國策·齊策四》:「食之,比門下之客。」
- 用手勢摹擬動作。《紅樓夢·第二九回》:「因為寶姐姐要看獃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 打譬喻。《紅樓夢·第三四回》:「別說多了,只拿前兒琪官的事比給你們聽。」
- 表示勝負結果的對比。如:「競賽結果為五比一。」
- 同類的兩量相除,求出前量為後量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以A:B或A/B表示。
- 《詩經》六義之一。即譬喻。《詩經·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 事例。《禮記·王制》:「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漢·鄭玄·注:「已行故事曰比。」
- 比利時的簡稱。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比較程度、性狀的差別。如:「你有很多地方比我強。」
比 [ pí ]
- 參見「皋比 」條。
比 [ bì ]
動- 親近。《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漢·鄭玄·注:「比,猶親也。」
- 緊靠、相並。如:「比肩而行」、「比鄰而居」、「櫛次鱗比」。
- 結黨營私。如:「朋比為奸」。《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最近、近來。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
- 及、等到。宋·岳飛〈良馬對〉:「比行百里,始奮迅。」《聊齋志異·卷二·陸判》:「比醒,則殘燭昏黃,鬼客已去。」
- 連連、屢屢。《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漢書·卷五·景帝紀 》:「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
-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易經·比卦·彖曰》:「比,吉也;比,輔也。」
- 古代地方組織名稱。五家為「比」。《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
乐府(樂府)yuè fǔ
(1).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起于 汉 代。 汉 惠帝 时已有乐府令。 武帝 时定郊祀礼,始立乐府,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以 李延年 为协律都尉。乐府之名始此。参阅《汉书·礼乐志》。
(2).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 魏 晋 至 唐 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 宋 郭茂倩 蒐辑 汉 魏 以迄 唐 、 五代 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摹拟之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 宋 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漢語大詞典》
(2).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 魏 晋 至 唐 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 宋 郭茂倩 蒐辑 汉 魏 以迄 唐 、 五代 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摹拟之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 宋 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