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方未识珍羞贵,不道杨凭已得仙。

朱翌宋代〕《曲江渔者得鳜鱼弃之目为师婆鱼

溪友渔翁忍弃捐,却应游泳得长年。
遐方未识珍羞贵,不道杨凭已得仙。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遐方珍羞不道得仙

遐方 xiá fāng
犹远方。 汉 扬雄 《长杨赋》:“是以遐方疏俗,殊邻絶党之域,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绥,莫不蹻足抗首,请献厥珍。” 唐 白居易 《题郡中荔枝诗》:“已教生暑月,又使阻遐方。” 清 曹寅 《粤中丞送孔雀》诗:“絶嶠龙閒能致远,遐方珍贡自乘时。”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识 [ zhì ]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珍羞 zhēn xiū
亦作“ 珍饈 ”。 珍美的肴馔。 汉 张衡 《南都赋》:“珍羞琅玕,充溢圆方。” 宋 司马光 《和潞公真率会》:“不待珍羞方下筯,只将佳景便娱宾。” 明 无名氏 《双忠记·二仙点化》:“驾轻车出入皇朝,食有珍饈,衣有金貂。” 老舍 《茶馆》第一幕:“姑娘一过门,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  ——《漢語大詞典》
贵 ( 貴 ) guì
贵 [ guì ]
  1. 价钱高,与“”相对:~贱(a.价格的高低;b.指人的地位高低;c.方言,无论如何)。春雨~如油。
  2. 指地位高:~族。~戚。~望(尊贵的门第和声望)。
  3. 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国。~庚(请问别人年龄)。~姓。~干(gàn )(问人要做什么)。
  4. 特别好的,重要的:~重(zhòng )。珍~。尊~。民为~。
  5. 值得看重,重视:可~。
  6. 指中国贵州省:云~高原。
  7. 姓。
不道 bù dào
(1).无道;胡作非为。《国语·晋语八》:“ 秦后子 来奔…… 文子 曰:‘公子辱于弊邑,必避不道也。’”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 伍员 相 闔閭 以霸, 夫差 不道,流而杀之。” 唐 柳宗元 《封建论》:“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三河县辽碑》:“駈良民如婢使,取私货若己产,深为不道。”
(2).刑律名。《汉书·翟方进传》:“后丞相 宣 以一不道贼,请遣掾督趣司隶校尉。”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律,杀不辜一家三人为不道。”《唐律疏议·名例·十恶》:“五曰不道,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支解人,造畜蛊毒厌魅。” 宋 叶适 《茶陵军减苗置寨记》:“ 蹈中 明果肃怛,右良锄奸,捕劾 罗天锡 等罪不道以上,论如律。”
(3).不说。《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择辞而説,不道恶语。”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 丁谓 既逐 李公 於 衡州 ,遣中使齎詔赐之,不道所以。”
(4).犹不料。 唐 元稹 《雉媒》诗:“信君决无疑,不道君相覆,自恨飞太高,疏网偶然触。” 宋 张载 《诗上尧夫先生兼寄伯淳正叔》之二:“人怜旧病新年减,不道新添别病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我只向 晦菴 説得他两句説话,不道认真的大弄起来。” 张天翼 《欢迎会》:“想当初我们轻视你们,期在必胜,却不道你们有如此之英雄。”
(5).犹不顾,不管。 唐 李白 《长干行》:“相迎不道远,直至 长风沙 。” 宋 高登 《好事近》词:“囊锥刚强出头来,不道甚时节。” 元 杨朝英 《梧叶儿·客中闻雨》曲:“夜雨好无情,不道我愁人怕听。”
(6).犹言不思量。 宋 陈亮 《清平乐》词:“银屏绣阁,不道鮫綃薄!嘶骑怱怱尘漠漠,还过夕阳村落。” 元 关汉卿 《新水令》:“十分酒十分悲怨,却不道怎生般消遣。”
(7).犹言不奈,不堪。谓难以承受。 南唐 冯延巳 《三台令》词:“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絶。更深影入空牀,不道帷屏夜长。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 宋 张元干 《虞美人》词:“西牕一夜萧萧雨,梦绕中原去,觉来依旧画楼鐘,不道木犀香撼、海山风。”
(8).犹言不知,不觉。 唐 李白 《幽州胡马客歌》:“虽居 燕支山 ,不道朔雪寒。” 宋 苏轼 《洞仙歌》词:“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漢語大詞典》
杨 ( 楊 ) yáng
杨 [ yáng ]
  1. 落叶乔木,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白杨,大叶杨,小叶杨等多种,木材可做器物:~柳。
  2. 姓。
凭 ( 憑 ) píng《國語辭典》
  1. 「凭 」的异体字。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得仙 de xiān
(1).成仙。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赤松子 ﹞……至 崑崙山 ,常入 西王母 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炎帝 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晋 陶潜 《连雨独饮》诗:“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2).用作去世的婉词。 唐 王建 《温泉宫行》:“ 武皇 得仙 王母 去,山鸡昼鸣宫中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