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

佚名唐代〕《无名氏之散句

都来消帝力,全不用兵防。道远擎空钵,深山踏落花。

船中江上景,晚泊早行时。山寺钟楼月,江城鼓角风。

雨过花争出,云空月半生。鸟正啼隋柳,人须入楚山。

高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遂有冥心者,还寻此境来。

又因风雨夜,重到古松门。道晦金鸡伏,时来木马鸣。

谁来看山寺,自去扫松门。此生还自喜,馀事不相侵。

白鬓无心镊,青山得意多。一春能几日,无雨亦多风。

苦雨秋涛涨,狂风野烧翻。须知三尺剑,只为不平磨。

要路争先进,闲门肯暂过。已难消永夜,况复听秋霖。

大雪路亦宿,深山水也吞。卷帘黄叶落,锁印子规啼。

亡国空流水,孤祠掩落花。山魅隔窗舞,鵩鸟入帘飞。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磴危攀薜荔,石滑疏莓苔。

日落无行客,天寒有去鸿。正思浮世事,又到古城边。

寻常风雨夜,应有鬼神看。寄宿山中寺,相辞海上僧。

风吹榆荚叶,雨打木瓜花。是星皆拱北,无水不朝东。

西风起边雁,一一向潇湘。那堪怀远路,犹自上高楼。

白云风散尽,红叶水流来。妾如无异意,君弃也甘心。

野过云根阔,山高树影长。古迹应重别,生缘不暂停。

一个字未稳,数宵心不闲。别地叶频落,去程山已寒。

但取诗名得,何论下第频。早起赴前程,邻鸡尚未鸣。

白地一回雨,儿孙拾得金。轩车在何处,雨雪满前山。

灯微山馆雨,角咽海城秋。去帆看已远,临水立多时。

家贫为客早,路远得书稀。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

我忆云门寺,门前千万峰。一瓶居无外,万木老禅中。

秋江洗一钵,寒日晒三衣。空山行客少,独树晚蝉多。

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窗寒风渐紧,灯落夜将深。

云梦几行去,潇湘一夜空。无风来竹院,有月在莎庭。

故园从小别,夜雨近秋闻。书剑别南州,炎荒万里游。

山盘樵径上,人到雪房迟。路经秋雨后,人入乱峰来。

独树知秋早,孤舟觉夜寒。马饥餐落叶,鹤宿晒残阳。

路远春行尽,家贫愁到时。临水通宵坐,知君此兴同。

江声兼小雨,暝色入啼猿。藕隐玲珑玉,花藏缥缈容。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网断蛛犹织,梁空燕不归。

倒身无著处,呵手不成温。几多诗弟子,无限酒知闻。

床上小薰笼,韶州新退红。看时人步涩,展处蝶争来。

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冰。轮囷如象鼻,潇洒绝青蝇。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曾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衣。

华阳观里钟声集,建福门前鼓动期。陇右诸侯供语鸟,日南太守送名花。

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让劫已令多士伏,沽名还得世人闻。

人为子推初禁火,花愁青女再飞霜。楝花开后风光好,梅子黄时雨意浓。

兰汤备浴传荆俗,水马浮江吊屈魂。城头椎鼓传花枝,席上抟拳握松子。

鸟向不香花里宿,人从无影月中归。轻著冻痕销水面,密随和气入花根。

万木尽如花落候,四檐鸣□雨来时。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晚菘细切肥牛肚,新笋初尝嫩马蹄。蝉离楚树鸣犹少,叶到嵩山落更多。

风和日暖方开眼,雨润烟浓不举头。窗前闲咏鸳鸯句,壁上时观獬廌图。

可能有事关心后,得似无人识面时。一点孤灯人梦觉,万重寒叶雨声多。

此心只待相逢说,时复登楼看远山。九江有浪船难济,三峡无猿客有愁。

四海鱼龙精魄冷,五山鸾凤骨毛寒。谁家绿酒欢留客,何处红楼睡失明。

雨露施恩无厚薄,蓬蒿随分有枯荣。去年花下留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

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蛇蝎性灵生便毒,蕙兰根异死犹香。

三间茅屋无人到,十里松门独自游。翻忆旧山青碧里,绕庵闲伴野僧禅。

不甘五等诸侯荐,直肯九重天子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今日江边容易淡烟衰草

今日 jīn rì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水浒传》第四五回:“ 杨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华忠 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
(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漢語大詞典》
江边(江边)
唐 李嘉祐 伤吴中 舞袖朝欺陌上春,歌声夜怨江边月。
唐 戴叔伦 宿灌阳滩 十月江边芦叶飞,灌阳滩冷上舟迟。
唐 王涯 琴曲歌辞 蔡氏五弄 游春曲二首 其一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唐 姚合 送崔约下第归扬州 江边道路多苔藓,尘土无由得上衣。
唐 王建 道中寄杜书记 西南东北暮天斜,巴字江边楚树花。
唐 李商隐 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 新人桥上著春衫,旧主江边侧帽檐。
唐 李咸用 寄修睦上人 江边月色到岩前,此际心情必相似。
唐 司空图 自郧乡北归 回避江边同去雁,莫教惊起错南飞。
唐 郑谷 慈恩寺偶题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唐 张乔 七松亭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
唐 罗隐 巫山高 暮洒朝行何所之,江边日月情无尽。  ——《骈字类编》
容易 róng yì
(1).做起来不费事。《汉书·杨恽传》:“郎中 丘常 谓 惲 曰:‘闻君侯讼 韩冯翊 ,当得活乎?’ 惲 曰:‘事何容易!脛脛者未必全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校定书籍,亦何容易,自 扬雄 、 刘向 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徧,不得妄下雌黄。” 唐 元稹 《酬李相公并启》:“况贵贱之隔,不啻於车笠之相悬,而相公投貺珍重,又岂唯一揖之容易哉?”《朱子语类》卷六五:“节节推去,固容易见。”《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王婆 道:‘覆夫人,要热闹容易,夫人放买市,这经纪人都来赶趁,街上便热闹。’”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 曹子建 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昇堂,用以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 朱自清 《背影》:“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2).轻率;草率;轻易。《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转精勤,莫容易,夜靖(静)三更思妙理。”《朱子语类》卷十一:“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説,殊害事。” 宋 程垓 《菩萨蛮》词之七:“夜来花底鶯饶舌,把人心事分明説,许大好姻缘,只成容易传。”《三国演义》第八七回:“ 孔明 曰:‘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伏甚难,吾当亲去征之。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久已闻得有位 牛布衣 住在 甘露庵 ,容易不肯会人,相交的都是贵官长者。”
(3).犹言轻慢放肆。《旧唐书·韩愈传》:“ 宪宗 谓宰臣曰:‘…… 愈 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我以是恶其容易。’”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向中令徙令》:“我本谓庸儒敢箕踞傲睨若是,遂容易辱駡,欲拳殴之。” 宋 张耒 《明道杂志》:“士人有 双渐 者,性滑稽,尝为县令,因入村治事。夏暑憩一僧寺中,方入门,主僧半酣矣,因前曰:‘长官可同饮三盃否?’ 渐 怒其容易,叱去。”
(4).疏忽;糊涂。 唐 欧阳炯 《木兰花》诗:“儿家夫婿心容易,身又不来书不寄。” 宋 曹组 《扑蝴蝶》词:“幸容易!有人争奈,只知名与利?”
(5).谓某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快。 宋 司马光 《又寄聂之美》诗:“心目悠悠逐去鸿,别来容易四秋风。” 宋 陆游 《宴西楼》诗:“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王统照 《搅天风雪梦牢骚》:“ 景武 夹了一筷子的肉,听话便抬起头看了在座的人一眼道:‘人生有肉便当吃!一辈子容易的很,谁还能带些去?’”
(6).指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 清 阮元 《为王文简公书立墓道碑》:“翰林风月谁能似, 齐 鲁 声华近若何。多恐此碑容易泐,未如诗卷不消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繁华到极,便容易沦於虚浮。” 曹禺 《雷雨》第二幕:“ 鲁奶奶 ,我也知道 四凤 是个明白的孩子,不过有了这种不幸的情形,我的意思是非常容易叫人发生误会的。”  ——《漢語大詞典》
别 ( 別 ) bié/biè《國語辭典》
  1. 「別 」的異體字。
淡烟(淡煙)dàn yān
轻烟。 宋 柳永 《轮台子》词:“悤悤策马登途,满目淡烟衰草。” 宋 陆游 《题绣川驿》诗:“白首即今行万里,淡烟依旧送孤舟。”  ——《漢語大詞典》
衰草 shuāi cǎo
枯草。 南朝 梁 沈约 《岁暮愍衰草》诗:“愍衰草,衰草无容色。憔悴荒逕中,寒荄不可识。” 宋 陆游 《秋晚思梁益旧游》诗:“沧波极目江乡恨,衰草连天塞路愁。”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该处一片荒郊,半为墟墓,断碑零落,衰草萧条。”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向 托氏 邸宅行来,小桥转侧,树影俯窥溪流,水云映漾,轻步衰草上,如天然的氍毹,心神散畅。”  ——《漢語大詞典》
马 ( 馬 ) mǎ
马 [ mǎ ]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2. 大:~蜂。~勺。
  3. 姓。
频 ( 頻 ) pín/bīn
频 [ pín ]
  1. 屡次,连次:~繁。~仍。~数(shù)(次数多而接连)。~率()。~谱。捷报~传。
  2. 危急:“国步斯~”。
  3. 并列:“百嘉备舍,群神~行”。
  4. 古同“颦”。
频 [ bīn ]
  1. 古同“濒”,水边地。
嘶 sī《國語辭典》

嘶 [ sī ]

  1. 马鸣。《广韵·平声·齐韵》:「嘶,马嘶。」北周·庾信〈伏闻游猎诗〉:「马嘶山谷响,弓寒桑柘鸣。」唐·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词:「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1. 声音沙哑。如:「声嘶力竭」。《北史·卷三一·高允传》:「崔公声嘶股战,不能 一言。」
  2. 声音凄怆、幽咽。南朝梁·简文帝〈夜望单飞雁〉诗:「天霜河白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