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疑地震,电影若天裂。

魏野宋代〕《夏夜与臧奎陈越会宿河亭联句三十韵

雨破畏日沉,月出酷暑歇。
衙中河亭上,静与山不别。
良朋俱远来,文会一何悦。
箕踞巾舄闲,玩好琴樽列。
繁礼厌拘挛,陈言誓摆脱。
挥尘影参差,饭果香馥烈。
酒令时解严,谈锋久不缺。
乐天无荒淫,饱德异饕餮。
高谈闻谑浪,正义排诡谲。
抗俗绝依违,评文无诋诘。
舆论鄙譸张,奴学贱剽窃。
徵引角产竞出,联唱更相发。
较善合权衡,驰义同轨辙。
万物情难逃,千古疑皆决。
圣道约扶持,淫辞谋劓刖。
风鉴定妍媸,天机藏巧拙。
是物有废兴,唯道无本末。
义路自坦夷,世途终兀臬。
烈士死光辉,常徒生汨没。
逸气小风云,直笔轻斧钺。
孟轲心不动,陶潜腰耻折。
疲倦仆屡更,辉映烛频跋。
浩歌不成调,狂舞宁赴节。
气候随斗占,分野为星别。
蛩韵时断续,渔灯乍明灭。
河声疑地震,电影若天裂。
飘风夺轻纨,零露透疏葛。
酒海倾屡空,诗源浩不竭。
咸平已亥岁,二年时六月。
此会是何人,其名野奎越。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河声地震电影天裂

河声(河声)
唐 栖白 经废宫 终日河声咽暮空,烟愁此地昼濛濛。  ——《骈字类编》
疑 yí/nǐ《國語辭典》

疑 [ yí ]

  1. 迷惑、不明白。《说文解字·匕部》:「疑,惑也。」《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2. 猜忌、不相信。如:「怀疑」、「半信半疑」。《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3. 犹豫不决。如:「迟疑」。《书经·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 怪。《淮南子·泛论》:「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九:「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5. 恐惧。《礼记·杂记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汉·郑玄·注:「疑,犹恐也。」唐·刘蜕〈与京西幕府书〉:「富贵固不足疑其来,爵土固不足畏其大。」
  1. 仿佛、好像。如:「疑似」、「嫌疑」。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地震 dì zhèn
(1).由地球内部的变动引起的地壳的急剧变化和地面的震动。古又称地动。我国历史上有关地震的记载,最早见于《竹书纪年》 帝乙 三年。《春秋》 文公 九年, 襄公 十六年, 昭公 十九年、二十三年, 哀公 三年以及其他古代文献都有许多关于地震的记载。《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元帝 大兴 元年四月, 西平 地震。” 毛志成 《啊,黄河长江的子孙》诗:“伟大的中华儿女呵,第一个测出了神秘的地震。”
(2).比喻社会变动或引起震动的事件。《人民日报》1965.4.18:“新老殖民主义的脚下,到处发生地震。”  ——《漢語大詞典》
电影(電影)diàn yǐng
(1).闪电,闪电之光。 唐 李邕 《楚州淮阴县婆罗树碑》:“虽电影施鞭, 夸父 杖策,罔可喻其神速,曷云状其豁快哉!” 宋 楼锷 《浣溪沙·双桧堂》词:“电影雷声催急雨,十分凉。” 明 袁宏道 《别龚散木》诗:“游踪如电影,闪鑠太无端。”
(2).喻短促的岁月。 北周 庾信 《周骠骑大将军柴烈李夫人墓志铭》:“年华未落,电影先过,徒餐日气,空饮天河。” 唐 孙珦 《妻清河郡张氏墓志铭》:“隟影难迴,逝波不返,男一人 高姐 ,电影未分,槿花已落。”
(3).佛教语。喻虚幻无实,迅速无常。《无量寿经》卷下:“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
(4).古箭名。《六韬·军用》:“材士强弩矛戟为翼,飞鳬电影自副。飞鳬赤茎白羽,以铜为首,电影青茎赤羽,以铁为首。”
(5).根据人的视觉具有瞬间保留印象的原理,用摄影机将人物或其他被摄体的活动影像拍摄成连续性的画面,通过放映机在银幕上再现出来。早期的电影无声,以后出现有声电影,现兼有黑白片、彩色片和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片种有故事片、新闻纪录片、科学教育片、美术片等。 夏衍 《两个座谈会书面回答》:“在文化的意义上讲,电影是一种极有力的教育工具。” 丁玲 《韦护》第三章六:“ 丽嘉 本很喜欢看电影,现在有 韦护 伴着,自然更乐意。”  ——《漢語大詞典》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天裂
唐 皮日休 太湖诗 其十四 上真观 罅处似天裂,朽中如井眢。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