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南史一笔无,误掌杀青司记录。

黄庭坚宋代〕《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

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
古田小纸惠我百,信知溪翁能解玉。
鸣碪千杵动秋山,裹粮万里来辇毂。
儒林丈人有苏公,相如子云再生蜀。
往时翰墨颇横流,此公归来有边幅。
小楷多传乐毅论,高词欲奏云问曲。
不持去扫苏公门,乃令小人今拜辱。
去骚甚远文气卑,画虎不成书势俗。
董狐南史一笔无,误掌杀青司记录。
虽然此中有公议,或辱五鼎荣半菽。
愿公进德使见书,不敢求公米千斛。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南史一笔杀青记录

董 dǒng《國語辭典》

董 [ dǒng ]

  1. 董事或董事長的簡稱。如:「校董」、「常董」、「李董」。
  2. 參見「古董 」條。
  3. 姓。如漢代有董仲舒。
  1. 監督。如:「董理」。《書經·大禹謨》:「戒之用休,董之用威。」《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肅肅荊王,董我三軍。」
  2. 匡正。《後漢書·卷六七·岑晊傳》:「雖在閭里,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唐·魏徵〈論時政疏〉:「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狐 hú《國語辭典》

狐 [ hú ]

  1. 动物名。食肉目犬科。似犬而小,体瘦,面部较长。吻尖突,耳朵三角形。尾大而长,毛多为赤黄色。性聪明敏感,令人觉得狡猾。喜食野鼠、鸟类、家禽等,皮可制裘。常见的种类如赤狐、银狐、北非小狐等。也称为「狐狸」。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狐偃,明代有狐忠。
南史 nán shǐ
(1). 春秋 时 齐国 的史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太史书曰:‘ 崔杼 弑其君。’ 崔子 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 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后因以为直书史实的良史典型。《后汉书·臧洪传》:“昔 晏婴 不降志於白刃, 南史 不曲笔以求存,故身传图象,名垂后世。”《南齐书·崔祖思传》:“世无 董狐 ,书法必隐;时闕 南史 ,直笔未闻。” 清 高其倬 《蓟州新城》诗:“ 南史 与 董狐 ,百喙同一声。” 程善之 《和孟硕狱中诗》:“ 常山 舌在心犹壮, 南史 书存手自持。”
(2).复姓。见《通志略·氏族四》。  ——《漢語大詞典》
一笔(一笔)
宋 陆游 冬夜 起提一笔扫疋纸,入卷飒飒奔龙蛇。
宋 戴复古 题姚雪蓬使君所藏苏野塘画 中有石屏老泪痕,又与野塘添一笔。  ——《骈字类编》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误 ( 誤 ) wù
误 [ wù ]
  1. 错,不正确:错~。失~。笔~。~差(chā)。
  2. 耽搁:耽~。
  3. 因自己做错而使受损害:~国。~人子弟。
  4. 不是故意而有害于人:~伤。
掌 zhǎng《國語辭典》

掌 [ zhǎng ]

  1. 手心、足心。如:「鼓掌」、「脚掌」、「易如反掌」。
  2. 动物的脚底。如:「熊掌」、「鸭掌」。
  3. 量词。计算武术招数的单位。如:「一掌毙命」、「降龙十八掌」。
  4. 钉缝在鞋底前、后部分的皮子或橡胶。如:「钉一块掌儿。」
  5. 姓。如晋代有掌同。
  1. 用手掌打。如:「掌嘴」。
  2. 管理、主持。如:「掌舵」、「掌政」、「职掌大权」。
  3. 北方方言。指搁放、加上。如:「记得掌点儿盐到汤里。」
杀青(殺青)shā qīng
(1).古代制竹简程序之一。将竹火炙去汗后,刮去青色表皮,以便书写和防蠹。《太平御览》卷六○六引 汉 刘向 《别录》:“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者,皆於火上炙乾之。”《后汉书·吴祐传》:“ 恢 欲杀青简以写经书。” 李贤 注:“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復不蠧,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2).古人校书,初书于竹简上,改定后再书于绢帛。后因泛称缮成定本或校刻付印为“杀青”。 南朝 梁武帝 《撰〈孔子正言〉竟述怀》诗:“删次起实沉,杀青在建酉。”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夫 班 马 执简,既五经之罪人,而 晋 宋 杀青,又三史之不若。”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既念欲俟全书卒业,始公诸世,恐更閲数年,杀青无日。”一说,古人著书,初稿书于青竹皮上,取其易于改抹,改定后再削去青皮,书于竹白,谓之“杀青”。参阅 明 姚福 《青溪暇笔》
(3).古时造纸方法。参阅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杀青》
(4).绿茶加工初制的第一个工序。将鲜茶叶置锅中炒焙,便于揉捻。  ——《漢語大詞典》
司 sī《國語辭典》

司 [ sī ]

  1. 掌管。如:「职司」、「司仪」、「各司其事」。《文选·陆机·文赋》:「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1. 中央机关各部以下的组织单位。如:「外交部礼宾司」、「教育部社会教育司」。
  2. 姓。如宋代有司超。
记录(記録)jì lù
(1).载录,记载。《后汉书·班彪传》:“又有记録 黄帝 以来至 春秋 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旧唐书·褚遂良传》:“ 太宗 尝问曰:‘卿知起居,记録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沙汀 《涓埃集·闯关》:“ 左嘉 正在炕上记录着午间他在村外同 余明 的谈话。”
(2).史册;记载的材料。 宋 曾巩 《太子宾客致仕陈公神道碑铭》:“惟 陈氏 ,其先 虞舜 之后,封於 陈 。 春秋 时, 陈 灭入 楚 ,其子孙以国为氏,世为显姓,见於记録。” 元 黄溍 《常熟州学田记》:“当 孔子 时, 吴 通上国已久,北学宜非一人,独 子游 以身通受业,列於七十有二人之间,而其言行见於记録为甚具。” 康濯 《水滴石穿》第五章二:“以上就是这次漫谈会的全部记录。”
(3).指记名在册,以备录用或治罪。 唐 崔致远 《谢生料启》:“岂料司空相公俯念海人久为尘吏,特垂记録,继赐沾濡。”《资治通鉴·晋武帝咸宁五年》:“大者即加刑戮,小者记録为罪。” 宋 刘攽 《为王驾部汝州谢二府启》:“尚蒙记録,不汝遐遗,旧物復还,戍期加近。”
(4).做记录的人。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记录忙得笔杆乱动,报名的人一个紧挨一个。”《十月》1981年第1期:“噗哧一声,两个记录都笑了。”
(5).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 李玲修 《笼鹰志》:“他像一个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在碧波中腾跃,直向新的记录冲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