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悲松丘忽三岁,更觉绿竹能风霜。

黄庭坚宋代〕《送张材翁赴秦佥

金沙酴醾春纵横,提壶栗留催酒行。
公家诸公酌我醉,横笔送晚延月明。
此诗诸儿皆秀发,酒间乞书藤纸滑。
北门相见後十年,醉语十不省七八。
吏事衮衮谈赵张,乃是樽前绿发郎。
风悲松丘忽三岁,更觉绿竹能风霜。
去作将军幕下士,犹闻防秋屯虎兕。
只今陛下思保民,所要边头不生事。
短长不登四万日,愚智相去三十里。
百分举酒更若为,千户封侯傥来尔。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风悲松丘三岁绿竹风霜

风悲(风悲)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其三十六 鹤叫风悲竹叶疏,谁来五岭拜云车。
唐 皎然 送履霜上人还金陵西山 湘宫水寺清秋夜,月落风悲松柏多。  ——《骈字类编》
松丘 sōng qiū
传说中仙人 赤松子 与 浮丘公 的并称。 宋 范仲淹 《清风谣》:“旷如携 松 丘 ,腾上烟霞游。熙如揖 庄 老 ,语人逍遥道。”  ——《漢語大詞典》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三岁(三岁)
唐 杨炯 早行 阡陌经三岁,闾阎对五家。
唐 刘方平 寄严八判官 怀袖未传三岁字,相思空作陇头吟。
唐 王建 励学 谁言三岁童,还能分善恶。
宋 杨万里 见澹庵胡先生舍人 三岁别公千里见,端能解榻瀹春芽。  ——《骈字类编》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觉 ( 覺 ) jué/jiào
觉 [ jué ]
  1. 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知~。触~。视~。~察。
  2. 睡醒;醒悟:~悟。~醒。“~今是而昨非”。
觉 [ jiào ]
  1. 睡眠(从睡着到睡醒):午~。睡了一大~。
绿竹 lǜ zhú
菉草与萹竹。《诗·卫风·淇奥》:“瞻彼 淇 奥,緑竹猗猗。” 毛 传:“緑,王芻也;竹,萹竹也。” 陈奂 传疏:“《唐本草》旧註云:‘藎草,俗名菉蓐草。《尔雅》所谓王芻者也。’……竹,《尔雅》亦作竹,传云萹竹,《尔雅》作萹蓄。”按,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为一物, 宋 朱熹 《诗集传》从之,训为绿色之竹。  ——《漢語大詞典》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1.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1.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风霜(風霜)fēng shuāng
(1).风和霜。《后汉书·卢植传论》:“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 唐 杜审言 《赠苏味道》诗:“雨雪关山暗,风霜草木稀。” 陈毅 《冬夜杂咏·秋菊》:“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2).比喻艰难辛苦。《北齐书·文襄帝纪》:“犯危履难,岂避风霜。”《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随行两个家人,一个叫做 王恩 ,一个叫做 王惠 。多是经歷风霜、惯走江湖的人。” 杨朔 《香山红叶》:“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
(3).比喻峻厉严肃的内容。《西京杂记》卷三:“ 淮南王 安 著《鸿烈》二十一篇……自云:‘字中皆挟风霜。’”《南齐书·崔祖思传》:“故以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风霜。”
(4).比喻高洁坚贞的节操。《晋书·列女传赞》:“操洁风霜,誉流邦国。”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故 季路 学於 仲尼 ,厉风霜之节。”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姐六十寿序》:“吾尝閲 归熙甫 作 顾文康 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艷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操。”
(5).比喻变迁的岁月。 汉 枚乘 《忘忧馆柳赋》:“弱丝清管,与风霜而共雕。” 唐 沈佺期 《游少林寺》诗:“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宋 林逋 《洞霄宫》诗:“风霜 唐 碣久,草木 汉 祠空。”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赐完》:“故人相向,还忆别几度风霜。”《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追悼冯志刚同志》:“国土沦丧,人命草菅苦备尝;八载风霜, 黑水 波涛如泪浆。”
(6).指御史之职。 唐 杜甫 《入衡州》诗:“扶颠待柱石,独坐飞风霜。” 仇兆鳌 注引 赵汸 曰:“风霜,御史之任。”《文献通考·职官五三》:“御史臺, 龙朔 二年改为宪臺,门北闢,主阴杀也,故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寮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明 沈鲸 《双珠记·与珠觅珠》:“枫陛新瞻天仗,兰臺入手风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